发布时间:2025-05-26 18:00:06 人气:
适瑞德逆变器咋样
大众电动轿车ID.7在上个月的中国上海车展中进行了首次发布。作为大众ID.AERO概念车的量产版车型,ID.7定位于纯电中型轿车,新车依旧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而来。从产品谱系来看,其大致可以视作Passat车型的纯电继任者。ID.7将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共同引入国内市场,提供姊妹双车供消费者选购。
据官方消息,这款近五米长的双门轿跑车将于今年年底上市,先由一汽-大众推出,而后在2024年其也将在上汽大众上市。大众ID.7目前进入市场已经面临着与两年前的中国市场完全不同的环境,同时在产品力也得以提升,这也使得其表现备受期待。
在中国市场中,ID.系列通过两年时间,已经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客户群体,这些成为大众电动车最直接的传播者。大众的产品以舒适和可靠来获得消费者,稳定的质量是其获得市场的关键,但这需要口碑的积淀。通过前面三款车的上市,ID. 已经初步完成了这项工作。
其次,从软件来看,此前在大众产品上出现的软件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在中国市场,大众已经建立了CARIAD子公司,同时入股了芯片初创公司地平线,以此来提升后续的软件能力。另外,大众还与中科创达合资,建立了覆盖内容生态的合资公司。软件这一块,大众的中国市场毫无疑问会速度快于其他区域。
第三,从市场来看,今年整个电动车市场变化非常剧烈。具体来看有两方面的转变:首先,此前哑铃型的消费结构开始向以中端消费为主的橄榄型转向,标志之一是微型电动车销量持续下滑,而在10-20万元上下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崛起。其次,新势力产品逐步丧失了最开始的新鲜感,传统车企的电动车优势开始显现。
在中国市场,ID.7还有一个良好的机会,那就是在纯电动轿车市场中,已经有不少产品进入,这改变了此前电动车倾向于SUV的这种方向。对于ID.7而言,市场铺垫已经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ID.7的到来大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感。德国媒体认为,此前ID系列受制于软件问题,但是在这一款车产品上,应该会“顺风顺水”。
那么,ID.7能成为大众在电动车上起飞的关键产品吗?现在,对于沃尔夫斯堡(简称狼堡,大众总部所在地)而言,他们急切地等待这个问题的答案。
远超“纯电帕萨特”
要达到这个,并不能简单的刻舟求剑,因此ID.7本身的竞争力也在提升。虽然被成为电动帕萨特,但两者的差距太大了。ID.7的长宽高分别为4940mm/1860mm/1530mm,轴距为2970mm,比帕萨特大,是大众目前在产最大的轿车,定位旗舰。在设计上也采用了最新的语言,ID.7采用掀背造型,前脸采用家族简约设计,搭配IQ.Light智能大灯,背部为全新设计的贯穿式尾灯组。整车看起来颇为时尚。
内饰方面,和目前ID.系列的家族式设计相同,智能座舱的进化是核心看点,其全系标配AR-HUD抬头显示系统,内嵌式小数字仪表台,15英寸中控屏,ID.OS 2.0系统,中控下方保留了空调触摸控制系统。另外作为ID系列的旗舰车型,ID.7的仪表屏、中控屏、空调出风口、中控台层次、用料上都发生了变化。这与其旗舰的定位显然有关系。
动力方面,海外版首次启用了全新APP550后电机,最大输出功率为210kW(286 PS),最大输出扭矩为550N·m。新款电机在提升了功率的同时还优化了逆变器、热管理,因此能够在能耗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供出更强大的动力表现。不过,从抢先上市的一汽-大众ID.7 VIZZION来看,其所搭载的还是之前的电机,可提供150kW最大功率输出,极速155km/h。正式推出后,可能也将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动力版本可选。
而在电池上,大众注重能耗的这一指标。在外形设计上,大众设定了空气动力学外形,这使得ID.7拥有0.23的低风阻系数。得益于此,其77kWh电池包标称WLTP续航615公里,86kWh(一说82kWh)电池组WLTP续航700公里,未来Pro S版还会搭载91kWh电池。充电方面,支持最高170kW直流快充,Pro S版更是可达200kW。
ID.7使用的是成熟的MEB平台,这是大众目前全力推行的电动和平台。在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被罢免之后,Oliver Blume修正了其计划中的不少细节。包括取消了在沃尔夫斯堡新建工厂的计划,并推迟了最雄心勃勃的Trinity电动汽车项目。在平台上,大众汽车将专注于现有的MEB架构,并将功能触手可及的新车推向市场。因此,目前还没有自动驾驶汽车的计划,Artemis项目也被推迟到至少2028年。
对于计划在MEB架构上推出的车辆,情况有所不同。由于Blume希望MEB 平台的生产时间比预期更长,因此它将获得更多功能作为改进后的 MEB+平台。而在电子电气架构上,大按规划,基于大众MEB平台的ID系列电子电气架构为 E³1.1版,2023年在 PPE 平台搭载 E³1.2版,到2025年后进化到 E³2.0 版。在今年推出ID.7上,在智能化上也作出了一些调整。
ID.7将作为一系列新技术功能的启动板,包括新设计的驾驶舱、增强现实平视显示器和发光触摸滑块。另外,重点提及的是,大众ID.7 VIZZION也将搭载ID. OS 2.0全新车机系统以及Travel Assist 3.0驾驶辅助系统等。
车机重点改进
车机是大众ID.用户之前被吐槽的比较多的地方,而在这一款产品上,大众使用全新的车机。ID. OS 2.0全新车机系统功能在1.0版本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中控屏更新成了15英寸,分辨率达到2,240 × 1,260,车机内存升级到16GB,在用户体验,视觉体验,多模式交互上进行大范围提升。车机也使用了全新处理器,它的工作效率比第一代大幅提升。同时采用了全新的HMI人机交互界面,并优化了人工智能识别过程,包括云识别等消费者真正所需要的功能。
有媒体报道称,这版系统与不一样的点在于,底层开发切换至了中国团队主导。官方称, ID.7这套车机界面更加丰富,系统的稳定性、本土化适配以及OTA便利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另外,语音助手也在ID.7上有了更智能的改动。与目前的新势力一样,大众也将其语音助手使用了虚拟形象,这个虚拟形象名为“ ID Mate”,车主可以自定义语音助手的形象。在系统也换上了科大讯飞最新的版本。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整个智能座舱的科技感提升了,ID.7 也算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里爬起了。至少,在这一代产品上市之后,ID.7 应该不会再因为车机而饱受吐槽。
其实在智能化上,ID.7还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功能。比如ID.7在空调系统上用上了全新设计的智能化的导风片,这在新势力上虽然比较常见,但是ID.7 这套空调系统还配备了阳光传感器,传感器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调节空调的风量以及温度。
大众希望通过始终将这些控件放在主屏幕上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控制HVAC 所需的滑动和点击次数。司机还可以保存他们的偏好以便于访问。并且可以激活语音助手以进行任何可能需要的调整。例如,说出“你好大众汽车,我的手好冷!”将激活方向盘加热器。
ID.7还有一个Sky view智能光感天幕,这个全景天幕在没有遮阳帘情况下,可以隔热防晒,既满足了车内采光的需求由能够有效保障极端天气下的乘坐舒适性。
“这款车的产品力十分强大。一方面,它继承了大众汽车传统的优势,又充满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众多为中国客户专门打造的功能,我举三个例子:首先是ID.Mate智能管家,这是一个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功能。此外,车辆的交互界面也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车辆的智能天幕也是一个独特卖点。”大众集团(中国)CEO贝瑞德说。
而在智能驾驶上,Travel Assist 3.0驾驶辅助系统也进行了提升。在硬件上仍旧是1V3R的方案,和现阶段在售的ID. 车型在硬件能力上完全一致。在功能上,除了基础的ACC + LCC之外,具备了指令变道的功能,适用于高速情况。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功能已经满足日常使用。如果没有过于激进的智能驾驶需求,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考虑到前期整车品质和动态驾驶ID.之前的几款产品已经有足够的口碑,在车机部分的疑虑如果能从ID.7开始实现逆转,这将为大众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带来极大的改观。
本土化加速
随着ID.7的到来,大众在中国还在启动另一项重大的改变——这就是加快在中国的研发速度。贝瑞德说,在中国,发展速度至关重要。因此,大众在制定大众汽车集团未来战略时有三大考量因素。首先,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中国客户的需求与其他市场的客户相比有很多不同。中国客户非常热衷于创新技术,因此大众的开发工作必须贴近客户需求。
而要加速发展,大众必须思考进一步本土化。为此,中国区也被赋予了更多决策的自主权。贝瑞德表示,尤其是在项目概念打造的早期,同时也包括采购及零部件的研发职能更需要强化自主权。因此,大众在中国建立了一家新公司100% TechCo,包括超2000名采购及研发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深化推进本土化。大众希望通过100%TechCo让研发周期缩短约30%。
大众在中国市场时隔多年后第一次失去了其第一的位置。据终端上险量显示,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乘用车累计上险量超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总和,正式登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品牌。这被当做是一个关键转折点的信号,对于大众而言,转型必须要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安特立茨(Arno Antlitz)在5月4日的一季度财报发布后表示, 2023年第一季度大众在中国的交付量下滑了14.5%,但随着扩展车型范围和中国特有技术,它仍有信心在今年剩余时间内恢复销量。安特立茨说,重点是区分中国的燃油车市场和纯电动汽车(BEV)市场,大众在后者需要追赶竞争对手。“我们在中国有一个缓慢的开始。”安特立茨说,“我们需要加速,特别是在纯电动汽车领域。”
大众还计划投资10亿欧元(当前约76.4亿元人民币)建立全新的全互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总部设在合肥。大众汽车还将加速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并加快中国特定技术概念的软件开发。据德国媒体报道,大众目前正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开发一个新的中国子品牌,从而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据悉,该品牌为Cupra,其目标是每年在全球销售7万辆Tavascan纯电动车型,该车将在大众位于安徽的合资工厂生产制造并出口到欧洲,这也将是该合资工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据报道,此前大众安徽计划生产的车型将完全用于出口,但计划似乎已经发生改变,未来Tavascan车型也在将在中国市场销售,但不是作为Cupra品牌旗下车型,而是以尚未命名的新系列。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2022年在中国市场交付量达到318万辆,同比下降约4%,市场份额15.1%。其中,大众及捷达品牌239.71万辆、奥迪品牌642,548辆。新能源领域,累计交付逾20.65万辆,同比增长37.1%。其中,纯电车型销量超15.5万辆,同比增长68.2%;ID.系列车型销售14.31万辆,同比翻番。
今年第一季度大众全球的 BEV(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长42%至14.1万辆(占总交付量的 7%)。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明镜Pr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客运充电宝现场充电要付钱吗?
肯定要啊,免押金不等于免租金好吗
你先搞清楚押金和租金再说吧,在租借一样东西的时候,押金是在你租借的时候给的,押金是到你用完之后付完租金才会归还你之前给的押金,而租金是按他怎么规定,比如一小时多少钱,这样就是租金。而免押金,也就是你在用之前不需要给钱押着,用完归还的时候直接付完租金就可以了1)地铁及地铁商业街:首先要说的是目前武汉地铁在全线网的112车站和4处站内商业街共布设116台共享充电租赁设备。
(2)天河机场和客运站:同时武汉天河机场和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甚至全市范围内也可通借通还。下面会讲解“通借通还”使用方法。
(3)“街电”“来电”网点:街电多分布在武汉市各商业娱乐中心的休闲场地,比如“答案”、“东原启城”、“鱼头泡饭”、“彭厨”“恒泰贝贝”、“杰克咖啡”、“金帝平价海鲜”、“虾蟹鱼府”、“倍力美健身”等网点,可通过手机地图搜索“共享充电宝”即可获得具体地址。
武汉全市范围“通借通还”使用流程:www.wuhan.com/life/15404.html
1.jpg
二、武汉共享充电宝收费价格
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是不一样的,具体的收费科通过租借机子上的二维码扫描了解详细信息。使用过的人表示一般是1元/小时到2元/小时,24小时内15元封顶。
支持手机:
在租借机子界面可以看到有哪些手机适合充电,比如iphone、安卓手机、type-C接口手机、ipad等以上机型都支持。通常是两到三个接口,可同时从苹果和安卓手机。
重磅!2023年IEEE Fellow出炉!
IEEE于近日公布了2023年新晋Fellow名单,共有319位学者入选,其中华人学者占比31.3%。IEEE全称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是其最高荣誉会员。欲成为Fellow,需至少5年会员资历,并获得5个Fellow推荐,每年约有250个名额,相当于会员总数的0.1%,极为稀缺。以下是部分入选华人学者名单及理由:
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 - 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和弹性的贡献
张磊(Norman Chang),ANSYS - 在SoC/电子设计自动化物理级签核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张原豪,台北中央研究院 - 对非易失性存储器可靠性的贡献
张纵辉,香港中文大学 - 对分布式优化方法及其在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的贡献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 - 为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做出贡献
Yonghong Chen,美国中大陆独立系统运营商(MISO) - 对批发电力市场设计和运营的贡献
陈虹,同济大学 - 对预测控制和汽车系统应用的贡献
Hao Chen,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为软件和移动系统的安全做出贡献
陈贵海,南京大学 - 对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架构的贡献
陈一昕,华盛顿大学 - 对提高深度学习系统的紧凑性和适用性的贡献
Julian Cheng,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 对无线系统数学建模和无线网络节能资源管理的贡献
张成志,香港科技大学 - 对软件测试方法和错误管理的贡献
池越洁,卡内基梅隆大学 - 对低维结构统计信号处理的贡献
Frederic Chong,芝加哥大学 - 对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和优化领域的贡献
慈松,清华大学 - 对可重构电动汽车电池的贡献
丁薇,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 - 对科学领域的数据挖掘和大数据研究的贡献
Daoyi Dong,澳大利亚国防军学院 - 对量子系统控制和强化学习的贡献
杜文亮,雪城大学 - 对网络安全教育和研究的贡献
Fei Gao,贝尔福-蒙贝利亚尔科技大学 - 对燃料电池和功率转换器的实时仿真和控制技术的贡献
Zhiwei Gao,英国诺森比亚大学 - 对风力涡轮机系统的实时诊断和控制的贡献
Yike Guo,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 对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的贡献
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对复合抗扰动控制系统的贡献
韩光洁,河海大学 - 对水下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的贡献
Chen He,恩智浦半导体 - 对汽车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测试的贡献
胡斌,兰州大学 - 对普适情感计算的贡献
He Huang,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 对康复机器人控制发展的贡献
姬水旺,德州农工大学 - 对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贡献
Hai Jiang,阿尔伯塔大学 - 对认知无线电网络和无线性能分析的贡献
江小宁,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 对用于高级传感、成像和治疗的超声换能器的贡献
金芝,北京大学 - 对知识驱动的软件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康勇,华中科技大学 - 对逆变器和可再生能源转换系统的数字控制的贡献
Zong-Ming Li,亚利桑那大学 - 对腕管生物力学和神经肌肉手运动控制的贡献
李明禄,上海交通大学 - 对无线传感器和车辆网络的贡献
李军(Jonathan Li),滑铁卢大学 - 对激光雷达遥感中的点云分析的贡献
Zhengguo Li,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院 - 对视频编码和流媒体优化以及边缘保留滤波器的贡献
Chen L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 为支持数据库和数据密集型计算中的相似性查询做出的贡献
Guann-Pyng L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 对硅和化合物半导体中双极器件、电路和技术的贡献
李国良,清华大学 - 对人在环路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的贡献
李佳,斯坦福大学 - 对大规模人工智能的领导
凌海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 为视觉跟踪和匹配的计算机视觉做出贡献
刘志刚,西南交通大学 - 为高速铁路电力系统的故障检测和保护做出贡献
刘威,腾讯 - 对大规模机器学习和多媒体智能的贡献
Ce Liu,微软 - 对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摄影的贡献
刘小明,密歇根州立大学 - 面向面部图像分析和识别的贡献
毛承雄,华中科技大学 - 在电力系统主动控制及其工业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苗春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对多模式信号处理和AI技术在家庭老龄化和人口健康方面的贡献
Tze Sing Eugene Ng,莱斯大学 - 为数据中心网络的电路交换创新和互联网延迟估计的可扩展方法做出贡献
欧阳晔,亚信科技 - 在网络智能和自组织蜂窝网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潘建平,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 对无线网络拓扑控制的贡献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对高性能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的贡献
Yihong Qi,加拿大通用测试系统 - 对大规模MIMO系统的空中测试和空中测量系统开发的贡献
盛万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为智能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做出贡献
施凌,香港科技大学 - 为网络物理系统优化和安全做出贡献
沈平,南方科技大学 - 在基于光纤的技术及其多样化应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苏文藻,香港中文大学 - 对信号处理和通信优化的贡献
宋厚冰,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 - 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集成的贡献
Zhendong Su,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对自动化软件测试和分析的贡献
Ying Tan,墨尔本大学 - 对康复机器人的贡献
唐立新,东北大学 - 对计算智能和制造业应用的贡献
唐珂,南方科技大学 - 为大规模优化的可扩展进化算法做出贡献
Kin F Tong,伦敦大学学院 - 表彰其对宽带和圆极化印刷天线设计的贡献
汪建平,香港城市大学 - 为复杂系统的弹性做出贡献
Xiongfei Wang,奥尔堡大学 - 对基于电力电子的电力系统的贡献
王骞,武汉大学 - 为保护云数据存储和无线系统安全做出贡献
Hua Wang,佐治亚理工学院 - 对高效微波和毫米波功率放大器的贡献
Hong Wang,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 对复杂动力系统的学习控制和诊断的贡献
王昕,复旦大学 - 对宽带移动网络中无线定位和动态资源分配的杰出贡献
Xiaoyu Wang,美国华盛顿州萨马米什 - 对嵌入式系统视频分析技术的贡献
Yinhai Wang,华盛顿大学 - 对交通传感、交通数据科学和智能基础设施系统的贡献
Jue Wang,美国华盛顿州伍丁维尔 - 对图像和视频抠图处理质量的贡献
Wei Wang,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 - 对数据挖掘的贡献
武永卫,清华大学 - 对高性能数据存储和数据密集型计算系统的贡献
伍楷舜,深圳大学 - 对无线传感和普适计算的贡献
伍冬睿,华中科技大学 - 对模糊逻辑的贡献及其在控制和决策中的应用
Qiangfei Xia,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 对电阻式内存阵列和内存计算设备的贡献
萧小奎,新加坡国立大学 - 对数据库隐私和图形数据管理的贡献
徐立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对多相流测量和燃烧过程监测的贡献
Mingzhou Xu,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对全电动飞机动力系统的贡献
Jingling Xue,新南威尔士大学 - 对编译器优化和程序分析的贡献
Jun Yang,拉夫堡大学 - 对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控制的贡献
Ping Yang,德州农工大学 - 对冰云和尘埃气溶胶的辐射传输和遥感的开创性贡献
Kun Yang,埃塞克斯大学 - 对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贡献
Danfeng Yao,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 为企业数据安全和高精度漏洞筛选做出的贡献
Shen Yin,挪威科技大学 - 对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的贡献
杨凤茹,香港中文大学 - 对VLSI物理设计中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贡献
Shucheng Yu,史蒂文斯理工学院 - 对信息和网络安全的贡献
于全,深圳鹏城实验室 - 在无线电和空天地综合网络技术方面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Shui Yu,悉尼科技大学 - 为网络安全和隐私做出贡献
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 - 对异构网络无线电资源管理的贡献
YuMing Zhang,美国肯塔基大学 - 通过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为机器人焊接制造做出贡献
Chenghui Zhang,山东大学 - 对可再生能源系统控制的贡献
张立,香港中文大学 - 对转化生物医学的微型/纳米机器人群和平台的贡献
Zhiru Zhang,康奈尔大学 - 以表彰对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高级合成和加速器设计的贡献
张友民,康考迪亚大学 - 对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系统的贡献
赵耀,北京交通大学 - 对图像/视频分析和多媒体内容保护的贡献
郑子彬,中山大学 - 区块链可靠性工程的贡献
Xiangyun Zhou,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 对物理层安全和无线供电通信的贡献
Gang Zhou,威廉和玛丽学院 - 对传感器网络和低功率无线网络的贡献
Yongxing Zhou,中国北京 - 为无线网络中的MIMO波束成形码本和智能频谱接入做出贡献
朱浩瑾,上海交通大学 - 对车辆网络和物联网安全的贡献
朱军,清华大学 - 对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的贡献
朱祖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对弹性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的贡献
Xingquan Zhu,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 - 对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表示学习的贡献
宗成庆,中国模式识别国家实验室 - 对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贡献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