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多电平移相式SPWM技术
随着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作为大容量传动的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产品电压等级包括3、6、10kV以及油田专用潜油电泵使用的1.6~2.4kV产品,基本可拖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各类负载。高压电动机利用高压变频器可以实现无级调速,既可满足生产工艺过程对电动机调速控制的要求,又可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国内外高压变频器种类很多,但还没有形成像低压变频器那样近乎统一的拓扑结构。日本长冈科技大学的A Nabae等人于1980年首次提出三电平逆变器,为高压大容量电压型逆变器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一般结构是由几个电平台阶合成阶梯波以逼近正弦波输出电压。这种变换器由于输出电压电平数的增加,使得输出波形具有更好的谐波频谱,每个开关器件所承受的电压应力较小,无需均压电路,开关损耗小,dU/dT较小,对电机绝缘十分有利。
单元串联多电平PWM电压源型变频器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采用若干个低压PWM变频功率单元串联的方式实现直接高压输出。该变频器对电网谐波污染小,谐波输入电流很低,输入功率因数高,不必采用输入谐波滤波器和功率因数补偿装置。1 变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单元串联多电平变频器采用若干个低压功率单元串联方式实现高压输出。以6kV输出电压等级变频器为例,电网电压经过二次侧多重化的隔离变压器降压后向功率单元供电,功率单元为三相输入、单相输出的交-直-交PWM电源型逆变器结构。将相邻功率单元的输出端串接起来,形成Y联结构,实现变压变频的高压直接输出,供给高压电动机。各功率单元分别由输入变压器的一组二次绕组供电,功率单元之间及变压器二次绕组间相互绝缘。
6kV变频器的输入变压器实行多重化设计,以达到降低输入谐波电流的目的。变压器副边有15个二次绕组,采用延边三角形联结,分为5个不同的相位组,互差12°电角度。每相由5个功率单元串联而成时,形成30脉波的二极管整流电路结构。所以理论上29次以下的谐波都可以消除,输入电流波形接近正弦波,总的谐波电流失真率可低于1%。在变压器二次绕组分配时,组成同一相位组的每三个二次绕组,分别给属于电动机三相的功率单元供电。这样,即使在电动机电流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每个相位组的电流基本相同,达到理想的谐波抵消效果。
每相由5个额定电压为690V的功率单元串联而成,输出相电压最高可达3450V,线电压可达6kV左右,如图1所示。每个功率单元承受全部的输出电流,但只提供1/5的相电压和1/15的输出功率。变压器的15个二次绕组经过熔断器,分别接到每个功率单元三相二极管整流桥的输入端,功率单元的结构如图2所示,功率单元的电压等级和串联数量决定了变频器输出电压,功率单元的额定电流决定变频器输出电流。三相交流电整流后经滤波电容滤波形成直流母线电压,由于输入变压器阻抗设计得较大(一般为8%左右),直流环节不必设置低压变频器那样的预充电限流电阻。当功率单元额定电压为690V时,直流母线电压为900V左右。逆变器由4个 耐压为1700V的IGBT模块组成H桥式单相逆变电路,通过PWM控制,在T1和T2两端得到变压变频的交流输出,输出电压为单相交流0~690V,频率为0~50Hz(根据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可以响应调整,最高可达120Hz)。给你网站,你去看看吧:http://www.dayejin.com/sdyj/sddyj/200403/2004309.htm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是什么?
逆变器就是将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的一种装置,三相电压型逆变器就是供给逆变器的交流电源是三相电电源。
PWM逆变器是什么?
参考
PWM技术的基本原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PWM技术,其中包括:相电压控制PWM、脉宽PWM法、随机PWM、SPWM法、线电压控制PWM等,而本文介绍的是在镍氢电池智能充电器中采用的脉宽PWM法。它是把每一脉冲宽度均相等的脉冲列作为PWM波形,通过改变脉冲列的周期可以调频,改变脉冲的宽度或占空比可以调压,采用适当控制方法即可使电压与频率协调变化。可以通过调整PWM的周期、PWM的占空比而达到控制充电电流的目的。
PWM技术的具体应用
PWM软件法控制充电电流
本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单片机具有的PWM端口,在不改变PWM方波周期的前提下,通过软件的方法调整单片机的PWM控制寄存器来调整PWM的占空比,从而控制充电电流。本方法所要求的单片机必须具有ADC端口和PWM端口这两个必须条件,另外ADC的位数尽量高,单片机的工作速度尽量快。在调整充电电流前,单片机先快速读取充电电流的大小,然后把设定的充电电流与实际读取到的充电电流进行比较,若实际电流偏小则向增加充电电流的方向调整PWM 的占空比;若实际电流偏大则向减小充电电流的方向调整PWM的占空比。在软件PWM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ADC的读数偏差和电源工作电压等引入的纹波干扰,合理采用算术平均法等数字滤波技术。软件PWM法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简化了PWM的硬件电路,降低了硬件的成本。利用软件PWM不用外部的硬件PWM和电压比较器,只需要功率MOSFET、续流磁芯、储能电容等元器件,大大简化了外围电路。
可控制涓流大小。在PWM控制充电的过程中,单片机可实时检测ADC端口上充电电流的大小,并根据充电电流大小与设定的涓流进行比较,以决定PWM占空比的调整方向。
电池唤醒充电。单片机利用ADC端口与PWM的寄存器可以任意设定充电电流的大小,所以,对于电池电压比较低的电池,在上电后,可以采取小电流充一段时间的方式进行充电唤醒,并且在小电流的情况下可以近似认为恒流,对电池的冲击破坏也较小。
缺点:
电流控制精度低。充电电流的大小的感知是通过电流采样电阻来实现的,采样电阻上的压降传到单片机的ADC输入端口,单片机读取本端口的电压就可以知道充电电流的大小。若设定采样电阻为Rsample(单位为Ω),采样电阻的压降为Vsample(单位为mV), 10位ADC的参考电压为5.0V。则ADC的1 LSB对应的电压值为 5000mV/1024≈5mV。一个5mV的数值转换成电流值就是50mA,所以软件PWM电流控制精度最大为50mA。若想增加软件PWM的电流控制精度,可以设法降低ADC的参考电压或采用10位以上ADC的单片机。
PWM采用软启动的方式。在进行大电流快速充电的过程中,充电从停止到重新启动的过程中,由于磁芯上的反电动势的存在,所以在重新充电时必须降低PWM的有效占空比,以克服由于软件调整PWM的速度比较慢而带来的无法控制充电电流的问题。
充电效率不是很高。在快速充电时,因为采用了充电软启动,再加上单片机的PWM调整速度比较慢,所以实际上停止充电或小电流慢速上升充电的时间是比较大的。
为了克服2和3缺点带来的充电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充电时间比较长,而停止充电时间比较短的充电方式,例如充2s停50ms,再加上软启动时的电流慢速启动折合成的停止充电时间,设定为50ms,则实际充电效率为(2000ms-100ms)/2000ms=95%,这样也可以保证充电效率在90%以上。
纯硬件PWM法控制充电电流
由于单片机的工作频率一般都在4MHz左右,由单片机产生的PWM的工作频率是很低的,再加上单片机用ADC方式读取充电电流需要的时间,因此用软件PWM的方式调整充电电流的频率是比较低的,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可以采用外部高速PWM的方法来控制充电电流。现在智能充电器中采用的PWM控制芯片主要有TL494等,本PWM控制芯片的工作频率可以达到300kHz以上,外加阻容元件就可以实现对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恒流限压作用,单片机只须用一个普通的I/O端口控制TL494使能即可。另外也可以采用电压比较器替代TL494,如LM393和LM358等。采用纯硬件PWM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电流精度高。充电电流的控制精度只与电流采样电阻的精度有关,与单片机没有关系。不受软件PWM的调整速度和ADC的精度限制。
充电效率高。不存在软件PWM的慢启动问题,所以在相同的恒流充电和相同的充电时间内,充到电池中的能量高。
对电池损害小。由于充电时的电流比较稳定,波动幅度很小,所以对电池的冲击很小,另外TL494还具有限压作用,可以很好地保护电池。
缺点:
硬件的价格比较贵。TL494的使用在带来以上优点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可以采用LM358或LM393的方式进行克服。
涓流控制简单,并且是脉动的。电池充电结束后,一般采用涓流充电的方式对电池维护充电,以克服电池的自放电效应带来的容量损耗。单片机的普通I/O控制端口无法实现PWM端口的功能,即使可以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实现简单的PWM功能,但由于单片机工作的实时性要求,其软件模拟的PWM频率也比较低,所以最终采用的还是脉冲充电的方式,例如在10%的时间是充电的,在另外90%时间内不进行充电。这样对充满电的电池的冲击较小。
单片机 PWM控制端口与硬件PWM融合
对于单纯硬件PWM的涓流充电的脉动问题,可以采用具有PWM端口的单片机,再结合外部PWM芯片即可解决涓流的脉动性。
在充电过程中可以这样控制充电电流:采用恒流大电流快速充电时,可以把单片机的PWM输出全部为高电平(PWM控制芯片高电平使能)或低电平(PWM控制芯片低电平使能);当进行涓流充电时,可以把单片机的PWM控制端口输出PWM信号,然后通过测试电流采样电阻上的压降来调整PWM的占空比,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PWM逆变器是什么?
此电流通过电机内部的寄生电容产生流入地线的漏电流。漏电流过大将对电源产生电磁干扰,还会使电机轴承过早毁坏,从而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文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可以有效消除脉冲宽度调制(PWM)逆变器产生的共模电压的有源滤波器。这个有源滤波器由一个单相逆变器和一个五绕组共模变压器组成,可以产生与PWM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共模电压,通过五绕组共模变压器叠加到逆变器输出中,从而有效消除感应电机端的共模电压。这种有源滤波器结构简单,控制容易。文中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结构的有效性。 高速电力半导体器件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发展使电压源型脉宽调制逆变器的载波频率大大提高(如20 kHz),高开关频率以及零开关损耗方案可显着提高PWM变频器的性能。但在PWM变频器的应用中,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 例如,传统的IGBT的控制策略使PWM逆变器输出产生了共模电压。共模电压使IGBT在高速开关期间,产生充放电电流。电流通过电机内部的寄生电容产生流入地线的漏电流,漏电流过大将引起电机保护电路的误动作;频率从100 kHz到几兆范围变化的漏电流经地线流回系统的三相电源中,产生电磁干扰(EMI) ,影响电网上的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轴电压和轴承电流过大使电机轴承过早毁坏 。为抑制逆变器输出的共模电压,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转轴接地,轴承绝缘,具有传导性的润滑剂等来降低轴电流,保护电机轴承,但是电机端共模电压仍然存在。电机负载运行时,共模电压仍会通过负载轴承产生具有破坏性的电流。为此开始采用由无源器件组成的滤波器,这类方法对消除过电压的影响非常有效,但载波频率发生变化时,对降低逆变器输出中的谐波成分的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近年来开始尝试用有源器件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Alexander Julian等提出了四相逆变器来消除共模电压,这种方法会产生严重的开关损耗和谐波失真。Annette Jouanne提出双桥逆变器(DBI)用于消除电机共模电压和由此产生的轴承漏电流,这种方法增加了一个三相逆变器及相应的驱动设备,所采用电机的定子必须有两套绕组,从而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