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Xiantong Technology Co., Ltd.
WhatsApp:+86 13997866467
Email:qitianpower@outlook.com

逆变器双环控制源代码

发布时间:2025-09-06 16:00:27 人气:



双向PCS储能变流器(二)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的单级式PCS 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

双向PCS储能变流器(二)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的单级式PCS 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

答案

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的单级式PCS(储能变流器)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实现,旨在验证其DC/AC逆变并网和AC/DC整流能量双向流动的功能,并评估中点电位平衡效果及电流畸变率。以下是对该仿真实现的详细阐述:

一、系统概述

双向储能变流器(PCS)作为蓄电池和电网之间能量转换的接口,其核心功能是实现电能的双向流动。在电力系统出力过剩时,储能系统吸收电能并存储到电池中;在用电高峰期,储能系统释放电能回馈给电网。T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因其使用的功率器件较少、损耗更小、EMI优势显著,适用于直流母线电压较低的电力电子设备。

二、主电路原理

主电路采用T型双向储能变流器PCS结构,包括三相电网、T型三电平逆变器、直流侧电容及负载等。三相电网电压为3AC380V,频率为50Hz;直流电压为DC800V;储能变流器开关频率为5kHz。T型三电平逆变器通过控制IGBT的开通与关断,实现电能的双向转换。

三、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T型双向储能变流器仿真模型,包括主电路、控制系统及测量模块等。控制系统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双环控制策略,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器,用于调节直流侧电压;电流内环同样采用PI控制器,实现dq电流解耦及电网电压前馈控制。采用三电平SVPWM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实现逆变器的精确控制。同时,加入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算法,确保上电容电压与下电容电压的稳态偏差在±10V以内。

四、控制算法框图

控制算法框图展示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控制流程,以及PQ控制、中点电位平衡控制及锁相环(SRF-PLL)的实现方式。PQ控制用于计算dq电流参考值,实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精确控制;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用于调节上下电容的电压偏差;锁相环用于实时跟踪电网电压的相位信息。

五、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展示了系统在0-1s内工作在逆变并网DC/AC模式,采用PQ控制,P为50kW,Q为20kVAR;在1-2s内工作在整流AC/DC模式,控制整流输出电压为DC850V,直流负载50kW,单位功率因数运行。仿真结果包括直流侧电压波形、交流侧电流波形、中点电位平衡效果及电流畸变率等。

直流侧电压波形:在逆变并网和整流模式下,直流侧电压均保持稳定,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交流侧电流波形:交流侧电流波形正弦度良好,验证了三电平SVPWM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有效性。中点电位平衡效果:上电容电压与下电容电压的稳态偏差在±10V以内,验证了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电流畸变率:电流畸变率较低,THD<1%,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综上所述,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的单级式PCS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实现,成功验证了其DC/AC逆变并网和AC/DC整流能量双向流动的功能,并展示了良好的中点电位平衡效果及较低的电流畸变率。该仿真模型为实际储能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基于V/F控制的三相逆变器仿真模型研究(Simulink仿真实现)

基于V/F控制的三相逆变器仿真模型研究的要点如下

V/F控制策略概述

V/f控制适用于孤岛运行微电网,旨在保持频率和电压的稳定。通过反馈电压调节交流侧电压,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通常采用双环控制策略:电压外环用于保持稳定输出电压,电流内环用于快速抵御扰动。

仿真模型搭建步骤

建立直流电压源:作为逆变器的输入电源。建立三相逆变器桥臂:通过开关管的开通与关断,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建立三相负载模型:模拟逆变器输出的负载情况。连接电源、逆变器和负载:确保电路连接正确,形成完整的仿真系统。

V/F控制参数设置

在Simulink中,需要设置V/F控制的相关参数,如电压幅值、频率、PI控制器参数等。这些参数的设置将直接影响逆变器的输出性能和稳定性。

仿真运行与结果分析

运行仿真后,观察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压和负载电流波形。分析功率转换效率等性能指标,以评估V/F控制方法的性能。根据仿真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逆变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注意事项

仿真模型的搭建和参数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步骤和参数设置可能因使用的仿真软件而有所不同。在仿真过程中,需要关注模型的收敛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12v开关电源电路图及原理

12v开关电源电路图及原理

一、12v开关电源电路图

以下是12v开关电源的典型电路图:

二、12v开关电源原理

12v开关电源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维持输出电压稳定的电源。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部分:

1. 主电路的拓扑结构

输入部分:市电经过整流桥D1和滤波电容C1后,得到约300V的直流电压。高频逆变部分:采用以IGBT为功率开关器件的全桥拓扑结构。该结构包括高频全桥逆变器、高频变压器等部分,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压。输出部分:高频交流电压经过输出整流环节和输出LC滤波器后,得到稳定的12V直流输出电压。

2. 反馈与稳压电路

反馈线圈L2:与D4、D3、C3一起组成稳压电路。当输出电压升高时,L2上的电压降低,当低至约为稳压管D3的稳压值时,D3导通,使开关管V1关断,从而降低输出电压。稳压管D3:其稳压值决定了输出电压的高低。更换不同稳压值的D3即可调整输出电压。

3. 过流保护电路

R4、D5、V2:组成过流保护电路。当开关管V1的工作电流过大时,R4上产生的电压经D5加至V2基极,使V2导通,从而降低V1的基极电压,减小其工作电流。

4. 控制电路

电压电流双环结构:控制电路采用电压电流双环结构,内环为电流环,外环为电压环。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对输出电流加以限制,还可以提高输出的动态响应,减小输出电压的纹波。软开关技术:为了提高效率、减小体积、提高可靠性,该电源采用了软开关技术。通过移相FB-ZVS控制方式,实现功率器件的零电压软开关,减小了开关损耗及开关噪声。

三、总结

12v开关电源通过主电路的拓扑结构、反馈与稳压电路、过流保护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共同作用,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稳定输出。其中,软开关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源的效率、减小了体积和开关噪声。同时,电压电流双环结构的控制电路提高了输出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稳压管D3的稳压值来改变输出电压。此外,过流保护电路确保了电源在过载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以上就是对12v开关电源电路图及原理的详细讲解。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12v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

如何从零自学逆变器控制(一)

如何从零开始自学逆变器控制

要掌握逆变器控制,首先需了解理论知识。掌握功率拓扑原理,包括Buck、Boost电路和全桥逆变电路,理解驱动和PWM占空比计算,虽然软件部分可以依赖硬件提供的系数,但《数字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原理》是基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涉及拉氏变换和离散化,逆变器中的滤波器主要是一阶低通和陷波器。自动控制原理则讲传递函数,重点理解PID中的PI控制,推荐使用串联型,编写程序时需通过Z变换和差分方程。

获取资源是关键。选择TI公司的C2000系列DSP,例如TMS320F280049,从TI官网下载相关资料,如用户手册和SDK库。开始时可从控制一个IO口入手,再逐步深入。C2000Ware库提供例程,旧型号可能需要注册。

学习路径包括理解逆变器的开发套件,如Solar目录下的单相逆变器项目,从原理图和源码入手,同时参考官方的指导文档。掌握基本的单极性或双极性控制,理解控制模式和功率拓扑。

在CCS开发环境中,导入并调试例程,如voltagesourceinvlcfltr.c中的中断程序,理解PI控制参数设计。可以从TI的库中找到逆变器常用的算法,如电压源逆变器的控制。

参数采样是逆变器核心,包括直流电压、交流电压和电流。例如,通过电阻分压法采样直流电压,计算公式预先设定系数简化计算。交流电压采样则用差分电路,计算出合适的系数转换采样值。

电流采样可通过电阻或霍尔传感器,这里以电阻为例,计算电流值的公式同样涉及系数预设。

逆变控制涉及相位生成,如使用斜坡信号乘以正弦函数,以及电压和电流环路的双环路控制。PI控制中,串联型更易于调试,注意中断函数中的函数调用效率。

最后,持续学习和实践,如PID控制的理解,可以参考相关文章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步掌握逆变器控制的各个方面。

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与阻尼系数离线辩识例程

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与阻尼系数离线辨识的核心方法可归纳为四大类,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和需求。

一、转动惯量离线辨识方法

1. 加减速法(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

模型构建:需在Simulink中搭建完整的电机控制模型,包含直流电压源、三相逆变器、SVPWM模块及转动惯量辨识模块。

控制设计:采用双环调速系统,电流环需PI控制及解耦,转速环采用抗积分饱和PI控制。

信号实施:通过正负对称三角波转速指令触发加速/减速阶段,基于转矩与角速度变化率的关系计算转动惯量。

2. 递推最小二乘法(RLS)

算法优化:传统LS法存在实时性不足,引入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及遗忘因子减少响应滞后。

应用限制:需避开低速区避免噪声干扰,同时调整速度环PID参数以确保动态稳定性。

3. 朗道自适应算法

技术改进:针对增量式编码器在低加速度工况的测速误差,通过误差反馈调节增益参数,平衡辨识速度与精度。

策略升级:提出变采样周期更新机制,动态调整采样周期以减少计算误差,提升低加速度条件下的辨识精度。

二、阻尼系数离线辨识

数据来源:通过电磁转矩(由反馈电流计算)与传感器获取的转速值,代入预设公式完成阻尼系数推导。

条件要求:需确保转矩计算精度与转速测量稳定性,避免因信号延迟或噪声导致偏差。

三、模型参考辨识方法(转动惯量)

模型简化:假设电机处于空载运行状态,推导简化的机械运动方程。

误差反馈:构建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通过状态误差生成参数修正规律,实现转动惯量动态辨识。

电力电子技术专题--电流电压双环控制

电流电压双环控制

定义

电流电压双环控制是一种在电力系统和电动机驱动中广泛应用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分为内部电流环和外部电压环来实现控制,从而形成一个二级控制结构。电压环用于监控和调节系统输出的电压信号,确保其符合设定值;电流环则用于控制电机的运行状态和转矩,通过控制给定的电流来实现高效的电机运行。

工作原理

电压外环

输入电压信号进入系统。

输入电压信号和期望电压信号进行比较,输出一个误差信号。

电压环误差信号进入PI控制环,输出电压环输出信号。

电流内环

电压环输出信号与实际电流信号进行比较,输出电流环误差信号。

电流环误差信号进入PI控制环,输出电流环输出信号。

电流环输出信号作用于实际硬件电路。

针对问题

上升太慢如何解决?

上升太慢通常意味着系统的响应速度不够快,这可能是由于控制环的增益设置过低或者系统存在较大的惯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控制环的增益:提高电压环和电流环的比例增益(Kp)可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但是,过高的增益也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因此需要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增益。

优化PI控制器参数:通过调整PI控制器的比例增益(Kp)和积分增益(Ki),可以优化控制器的性能,使其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响应速度。

减少系统惯性: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或减小系统负载来减少系统的惯性,从而加快响应速度。

超调过大如何解决?

超调过大通常是由于控制环的增益设置过高或者系统存在非线性因素导致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降低控制环的增益:适当降低电压环和电流环的比例增益(Kp)可以减少超调量。但是,过低的增益可能导致系统响应速度变慢,因此需要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增益。

调整PI控制器参数:通过调整PI控制器的积分增益(Ki),可以减小超调量并改善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增加积分增益可以减小超调量,但也可能导致系统振荡,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引入非线性控制策略:对于存在非线性因素的系统,可以考虑引入非线性控制策略,如抗饱和控制、限幅控制等,以减小超调量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增加系统阻尼: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系统阻尼来减小超调量。例如,在电动机驱动系统中,可以通过增加负载惯量或减小电动机的转动惯量来增加系统阻尼。

软件实现与实验

通过提供的软件实现代码和实验,可以进一步理解电流电压双环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效果。代码中通过模拟控制循环来模拟系统的动态响应,并通过可视化工具展示了电流和电压的控制效果。实验则展示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实际控制效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

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电流电压双环控制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机驱动、逆变器和其他电力电子设备中。通过确定电流和电压的目标值,并在控制算法中调节反馈环的增益,可以实现快速响应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实施PID控制器来分别管理电压环和电流环,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电流电压双环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通过合理调整控制环的增益和PI控制器参数,可以解决上升太慢和超调过大等问题,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
 12V3KW逆变器 特种车 救护车 房车充电逆变一体机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