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Xiantong Technology Co., Ltd.
WhatsApp:+86 13997866467
Email:qitianpower@outlook.com

2020年逆变器美国排名

发布时间:2024-09-27 21:00:16 人气:

关于国内外重点公司的比较研究

        中美博弈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改变了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的走向。政府对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以及通过国产替代来实现中国制造的技术迭代升级,并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自上而下地引导国内资本对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重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选择这个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标的?我首先整理了国内外一些主要功率半导体企业的资料,然后通过横向对比观察得到一些定性上的判断。

        1.1.1 控股股东背景

        公司大股东华润集团是多元化央企资管平台,公司前身追溯到1983年,原四机部、七机部、外经贸部和华润集团联合在香港设立的香港华科电子公司,并建立国内首条4英寸晶圆线,而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及一系列整合,当前已成为中国本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IDM半导体企业。

        从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华润微今天的功率半导体的领先地位是大股东持续投资的资本运作的结果。未来华润微仍将在大股东的支持下实现快速外延扩张。

        1.1.2 华润微的产品和技术:

        1)公司一共拥有5条晶圆片生产线。 在无锡,拥有3条6英寸生产线,年产能约为247万片;一条8英寸生产线,年产能73万片。在重庆,拥有一条8英寸生产线,年产能约为60万片,重庆的8英寸主要服务于公司的自有产品。两条8寸线都是2011年建成,现已折旧完成。

        2)公司功率半导体可分为功率器件与功率IC ,其中,功率器件产品主要有MOSFET、IGBT、SBD及FRD;功率IC产品主要为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其中MOSFET2018年营收规模为16亿,落后于英飞凌的52亿,安森美的31亿,市占率9%。

        3)华润微IGBT产品主要应用为感应加热、UPS、逆变器、变频器、电机驱动、工业电源等。 参考英飞凌的标准,公司目前量产的IGBT产品技术类似于英飞凌IGBT第四代产品。公司第五代IGBT产品在研发中,预期2020年下半年会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发不同应用频率的产品。另外公司的IGBT产品规划路线是:在发展单管系列化产品的同时发展模块产品。

        4)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公司已储备硅基GaN功率器件设计、加工和封装测试技术、SiC功率器件设计、加工和封装测试技术。目前公司在碳化硅二极管正处于产业化的前夕,目前已经建立一条中试生产线,并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目标,1200V、650V碳化硅二极管在考核中,预计在2020有望实现销售收入,目标应用领域为太阳能逆变器、通讯电源、服务器、储能设备等,碳化硅MOSFET在积极研发中。另外,公司氮化镓目前处于研发阶段,600V硅基氮化镓HEMT器件动态、静态参数基本达标。

        注1:MOSFET和IGBT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功率半导体器件。

        为了改善MOSFET的电压耐受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在MOSFET的基础上增加一层P+层,与n基极层形成了一个pn二极管。在关断情况下,形成的pn结承受了绝大股份电压,而结构中的MOSFET不需要承受高压,因此提高了元件的耐压性能。因此IGBT一般用在高压功率产品上,电压范围一般600V-6500V;MOSFET应用电压相对较低,从十几伏到1000V。但是IGBT的延迟时间要大于MOSFET,因此IGBT应用在切换频率低于25kHz的场景,而MOSFET可以应用于切换频率大于100kHz的场景。

        注2:氮化镓GaN适用高频、高功率且电压小于600V的场景。

        由于在高效率及小型化领域的优异性能,氮化镓在射频、充电等多方面的优势明显。GaN市场具有较高增速,在射频、电力电子领域有广泛的潜在需求。从现在5G基站的加速建设角度来看,GaN由于性能的优越,以及5G基站对于频射爆发式增长的需求,GaN有望实现快速渗透,且随着规模化效应,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再次助力全下游领域的渗透率提高。

        注3:碳化硅,SiC在电压600V及以上的高功率领域具有优势。目前已被用于新能源 汽车 风力等行业。根据Yole,2018年SiC电力电子器件市场规模约4亿美元,2023年成长至14亿美元。SiC目前在新能源 汽车 主要用于充电桩,预计未来在 汽车 器件上将有更广阔的潜在用途。

        1.1.3 对标国际头部企业的市占率和技术差距

        士兰微前身是由陈向东等七位自然人1997年发起创立 杭州士兰电子有限公司 ,2003年上市,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IDM模式综合型半导体产品公司。公司的经营策略是聚焦于特色工艺,进入多媒体产业,并利用自有技术积累进入白电、 汽车 等高门槛行业。

        士兰微布局主要是四个领域:

        1)LED照明驱动领域: 利用在控制芯片和功率器件的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加快智能照明系统的芯片和应用方案开发。

        2)MEMS领域: 目前已经推出三轴加速度计、三轴地磁传感器、六轴惯性单元,未来将陆续推出空气压力传感器、红外接近传感器等MEMS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场景是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穿戴和 汽车 。

        注2:MEMS即微机电控制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是集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与普通传感器相比,MEMS具有普通传感器无法企及的IC硅片加工批量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时又具备普通传感器无法具备的微型化和高集成度等优势。

        注3:压力MEMS在 汽车 的应用场景是后装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汽车 后装机油压力传感器模块和 汽车 燃油泵传感器模块等 汽车 及工业类压力传感器。

        注4:惯性传感器在 汽车 领域的应用场景是帮助GPS系统导航对死角进行测量。在 汽车 领域,惯性传感器的快速反应可以提升 汽车 安全气囊、防抱死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3)IGBT领域: 完善高压高功率产品线:在高压BCD工艺、高压半导体功率器件和模块的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拓展和丰富以IGBT为代表的功率器件产品和智能功率模块产品,拓展在新能源、高效电机驱动、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4)8英寸芯片项目: 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地方政府支持下,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成和投产。士兰微拓展产能,在特殊工艺领域坚持走IDM模式。

        闻泰 科技 2019年收购从恩智浦标准事业部独立出来的安世集团(Nexperia)。

        安世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和MOSFET制造和销售的厂商,拥有超过50年的行业积累以及11000专业员工。安世制造模式是IDM,目前在全球拥有2条制造产线(英国曼彻斯特和德国汉堡)和3条封测产线(东莞、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晶圆产能约6万片(折合成8寸),封测1000亿件。公司39%营收来源于双极性晶体管和二极管,全球排名第1;MOSFET占总营收达到25%,在 汽车 级小信号领域分别排第2和第3;剩余为逻辑器件和ESD保护器件。

        安世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小,主要是技术低端。2018年,安世半导体分立器件出货量总计900亿颗。根据营收规模倒推价格显示,安世半导体产品的平均出货单价仅为0.12元,甚至低于国内同行华润微的0.15元。

        1.4.1 英飞凌(Infineon):

        英飞凌最初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于1999年4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2000年上市,2002年后更名为英飞凌 科技 公司。

        英飞凌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解决方案龙头,主要业务有 汽车 、工业电源控制、电源和传感器系统以及数字安全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射频等。公司的IGBT产品在不同电压电流级别提供了全面的产品组合,包括裸芯片、分立器件和模块等,其中IGBT模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财务特征:1)营收增长放缓;2)毛利率持续提升(2019接近35%),净利率从2018年持续下滑(不到5%),研发费用/营收(15%)。

        2019年6月,收购塞普拉斯(Cypress),金额87亿美元

        2020财年第三季度,我们对房地产、厂房和设备、无形资产和资本化开发成本的投资为2.66亿欧元。相比之下,上一季度为2.47亿欧元,当然上一季度没有赛普拉斯。折旧和摊销(包括非分部结果影响)共计3.81亿欧元,其中还包括之前提到的与赛普拉斯PPA中公允价值摊销相关的5200万欧元,以及赛普拉斯公司7800万欧元残留资产的持续折旧。

        1.4.2 安森美

        1999年从摩托罗拉的半导体部门分拆。

        在过去的20年当中,该公司大力拓展产品阵容,从传统的标准半导体、分立器件,拓展到模拟半导体和信号产品、传感器,以及完整的系统单芯片(SoC)等。安森美半导体主要聚焦 汽车 、工业以及云电源应用,比如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在IGBT领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提供同类最佳的IGBT技术和最宽广的IGBT产品阵容。

        目前安森美半导体总收入约55亿美元。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安森美半导体仅次于英飞凌排名全球第二。

        通过并购(从成立至今累计17次),安森美快速成长。尤其在收购Fairchild半导体后,是全球第二大功率分立器件半导体供应商。

        2020年,公司将裁员475名员工。该裁员计划预计在上半年内完成,但安森美并未公开被裁员工的补贴方案。

        观察上述面对英飞凌和安森美的资料整理,以及对欧美市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

        1. 并购对于半导体企业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常态。 半导体行业并购动机和传统行业有重大差异。传统行业之间的并购往往发生在存量,并购可以缓解红海市场的价格战压力。而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是在一个增量市场中进行,并购动机往往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抢占未来竞争的行业主导权。比如 Intel 2016年收购初创公司Nervana,随后又收购Mobidius,之后英特尔在收购AI芯片公司的路上一发不可收,2017年收购Mobileye,2019年又收购了以色列的新星HabanaLabs。英伟达和Intel对Mellanox的争夺,和最近英伟达收购Arm。这些收购都是着眼于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这些蓝海市场的主导权。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伴随着未来本土企业的技术向上迭代进程和国产替代进程,势必伴随着大量的企业并购,因此大股东是否有强大的资本运作实力将会成为这家本土企业能否具备行业领袖潜质的核心基因拼图。

        2. 国际头部企业在研发费用上的持续提升和高比例投入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特征,而国内企业费用开支用途上主要是产能扩张。

        中国企业作为技术追赶者,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但是我们企业主要的发力点不在技术研发,而在于产能扩张。这意味着:

        1)我们的功率半导体行业还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原始积累阶段;

        2)这个领域研发技术升级迭代速度滞后,同时产能快速扩张,这意味着这个领域过度竞争风险不可忽略。

        通常,我们分析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会结合三张财务报表评估公司价值、评估管理层能力。但是在对功率半导体领域,这个分析模式并不适用。因为从竞争力来看,不论是士兰微还是华润微,乃至国内绝大多数功率半导体企业还处于技术追赶的阶段。市场尾部和重资产特征注定了他们的财务表现不会特别吸引人,那么,投资这些企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就是国产替代背景下的快速成长。国产替代是当前国内大循环对供应链安全需求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个底层逻辑,要构建半导体公司分析框架重点在于:

        1)行业景气周期特征;

        2)企业是否具有快速成长禀赋 ,主要包括:技术积累(内生成长)、资本整合能力(外延成长)、产能规模(考虑到业绩释放和资本投入和折旧压力)和管理层能力。

        资本整合能力主要看大股东背景,而管理层能力则可以通过对管理层履历,和企业的长期绩效来观察。技术积累则要看企业的产线规划和主要客户。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判定这个行业景气周期。在行业景气上升期间,国内本土企业在政府各种政策倾斜扶持下,是有希望迎来快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周期判定是投资这种高成长行业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在国产替代背景下,投资我国技术落后的高成长 科技 企业是否具有安全边际的基础。

        参考以上图1-图3,可以看出以下重要特征观察:

        观察1:国内半导体企业的成长景气和全球行业景气基本同步

        观察2:在2015-2017年士兰微的成长速度显著弱于世界半导体行业因云计算和 汽车 电子推动的景气周期。

        值得讨论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观察2?

        我自己的理解是在2015-2018年期间,士兰微的技术升级迭代遇到天花板,使得企业没有像前两次一样跟上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一方面,士兰微因为产品处于低端,毛利率的资产收益率持续走起(参见图4),另一方面,士兰微也在积极地加大技术升级的研发支出和产能扩充。

        图4:云计算,大数据推动了半导体的技术升级

        研发费用率的观察

        资本价格和市场表现相关性的观察

        通过对微观层面(士兰微)和宏观层面(申万半导体和费城半导体指数的 历史 估值)的对比,我们有以下两个重要发现:

        1)复合增长特征来看(参见下表1),以士兰微为代表的国内半导体IDM企业是一种处于行业中低端的技术追赶者,产品议价能力较差。 结合士兰微的 历史 增长数据来看,因作为技术追随者的价值创造能力将会因为议价能力和折旧压力受到长期限制。

        2)在当前国内政策倾斜,国内大循环对供应链安全高度重视背景下,国产功率半导体企业虽然作为追赶者,成长空间巨大,而这个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主要是取决于技术升级迭代预期的逐步兑现。 在这个背景下,技术升级迭代的长期性提升往往会滞后于市场的乐观预期。

        来源作者 科投苑

逆变器上市公司有哪些

       1.电科院(300215):公司2020年净利润8663万元,同比增长-47.98%。公司拥有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控制器、储能电池等产品的测试服务。

       2.德业股份(605117):公司2020年净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47.26%。系列逆变器主要用于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公司产品性价比高。公司将通过与国内家用光伏经销商的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

       3.固特异(688390):2020年年报显示,固特异实现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153.16%。光伏龙头企业,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主要生产销售光伏系列逆变器和光伏储能逆变器。光伏逆变器主营收入占比80.44%,储能逆变器营业收入占比11.45%。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麦捷科技(300319):2020年净利润3568万,同比增长-20.88%。公司电感产品的部分下游应用场景包括光伏逆变器。

       5.科瑞克(002782):2020年净利润2.06亿,同比增长824.38%。公司开发的300KW以上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的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也可用于储能产品。

       注意使用

       1、DC电压应一致。

       每个逆变器都有接入DC的电压值,如12V、24V等。要求电池电压必须与逆变器的DC输入电压一致。比如12V逆变器一定要选择12V电池。

       2.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必须大于电器的使用功率,尤其是对于启动时功率较大的电器,如冰箱、空调等,要留有较大的余量。

       3.正极和负极必须正确连接。

       连接到逆变器的DC电压标有正极和负极。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电池上还标有正负极,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连接时必须是正(红对红),负对负(黑对黑)。连接线的直径一定要足够粗,尽量减少连接线的长度。

       4.应放置在通风干燥、防雨的地方,并与周围物体保持20cm以上的距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机器上放置或覆盖其它物品,工作环境温度不超过40℃。

       5.充电和逆变不能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在逆变器运行期间,充电插头不应插入逆变器输出的电路中。

       6.两次开机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秒(切断输入电源)。

科士达2021光伏逆变器出货量

       2021年,科士达伏逆变器出货量猛增至185GW(AC),同比增长超过40%。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在六月发布的“2020全球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市场排名”。

       相关如下

       光伏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PV inverter或solar inverter)可以将光伏(PV)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AC)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光伏逆变器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BOS)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太阳能逆变器有配合光伏阵列的特殊功能,例如最大功率点追踪及孤岛效应保护的机能。

光伏逆变器原理

       光伏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是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其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它有配合光伏阵列的特殊功能,例如最大功率点追踪及孤岛效应保护的机能。

       中文名

       光伏逆变器

       又称

       电源调整器

       分为

       独立型电源用、并网用

       整流电路

       完成整流功能的电路

       平衡压差

       蒲微防水透气阀

       简介

       通常,把将交流电能变换成直流电能的过程称为整流,把完成整流功能的电路称为整流电路,把实现整流过程的装置称为整流设备或整流器。与之相对应,把将直流电能变换成交流电能的过程称为逆变,把完成逆变功能的电路称为逆变电路,把实现逆变过程的装置称为逆变设备或逆变器。

       如上所述,逆变器有多种类型,因此在选择机种和容量时需特别注意。尤其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逆变器效率的高低是决定太阳电池容量和蓄电池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工作原理

       光伏逆变器由升压回路和逆变桥式回路构成,升压回路主要用于将直流电压升压至逆变器输出所需直流电压,逆变桥式回路主要用于将升压后的直流电压转换为固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因此,经升压回路和逆变桥式回路完成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点的功能。

       发展

       2005至2010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由10.7亿美元增至7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6.3%。欧洲、亚太地区及北美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光伏逆变器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国内光伏逆变器与欧美企业相比,在价格、成本方面均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比如2012年SMA所销售逆变器产品的平均价格和平均成本分别为0.19欧元/W、0.15欧元/W,阳光电源则分别为0.69元/W、0.46元/W。另外随着太阳能逆变器产业不断发展,可观察到太阳能逆变器出现与模块品牌或系统品牌结合的现象。且大厂不断加强在各地市场布局,不管是透过代理商进入市场或在当地设工厂。而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太阳能逆变器产业,预期制造商与经销商的毛利将逐渐降低。——(2014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价格指数浅析)

       目前,光伏逆变器产品价格将进入平缓的下降期,预计到2014年底将下降至0.4元/W,2015年底将跌破0.4元/瓦,在价格继续下滑的背后,预计2014年光伏逆变器收入增长7%至102亿美元。

       据《2013-2017年全球光伏逆变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仅20MW,到2010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约520MW,是2009年228MW装机量的2倍多。2011年我国新增装机量达到2.9GW,在全球排名第四。

       前瞻网预计,2015年我国光伏逆变器需求量将达到5.0GW,2020年将达到10GW。

       在我国“十一五”期间,诸如逆变器等光伏发电配套设备多处在研发和创新阶段,较少受到政策关注。“十二五”时期,光伏发电市场的趋势是向全产业链发展,晶硅、组件以外的配套设备将受到市场与政策的进一步关注,发改委将逆变器列入指导目录鼓励类,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2010年,我国光伏并网容量达500兆瓦,逆变器市场在5亿元左右。目前,“十二五”国内的光伏装机容量目标大幅上调到10GW,较之前公布的目标翻了一番。假设这些装机全部并网,按照1元/瓦造价计算,预计到2015年,国内逆变器市场将达到100亿元。

       随着光伏逆变器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光伏逆变器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光伏逆变器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光伏逆变器行业中的翘楚![2]

       光伏逆变器是电力电子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的应用,行业技术水平和电力电子器件、电路拓扑结构、专用处理器芯片技术、磁性材料技术和控制理论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3]另外,功率等级在200 瓦~500 瓦的微型逆变器,可方便地在幕墙、窗台、小型屋面上使用,在最近几年也成为一个细分市场热点。组串型光伏逆变器单相产品以升压电路+单相无变压器拓扑结构为主;组串型光伏逆变器三相产品以升压电路+三相三电平无变压器拓扑结构为主;电站型光伏逆变器以三相桥式电路拓扑为主,同时包括无变压器和有变压器两类。光伏逆变器重点关注以下技术指标:高效率:光伏逆变器的转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寿命周期内发电量的多少。

       根据产品型号的不同,国际一流品牌的产品的转换效率最高可达98%以上。长寿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20 年左右,所以要求光伏逆变器的设计寿命需要达到较高水平。高可靠性:光伏逆变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光伏系统停机,直接带来发电量的损失,所以高可靠性是光伏逆变器的重要技术指标。宽直流电压工作范围:因为单块太阳电池组件的输出直流电压比较低,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多块串联,得到一个较高的直流电压,再进行多组并联后输入到光伏逆变器。由于不同功率、不同电压的光伏电池、不同的串并联方案组合,要求对同一规格的光伏逆变器能够适应不同的直流电压输入。所以,光伏逆变器具有越宽的直流电压工作范围,就越能适应客户的实际应用需求。

       符合电网并网要求:各国电网对于接入电网的设备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包括并网电流谐波、注入电网直流分量、电网过欠压时保护、电网过欠频时保护、孤岛保护等。随着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接入,对电网的运行、调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电网提出了如低电压穿越、无功补偿、储能等新要求。

储能逆变器最有前景的龙头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分布式电站的快速发展及向大型集中式电站的渗透,组串式逆变器将成为行业未来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根据CPIA数据,2017年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首次超过集中式逆变器,成为占比最大的逆变器品种,201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60%。

        2020年,全球组串式出货量占比将提升至70%以上,未来将提升至80%以上。

        组串式逆变器全球龙头

        固德威是组串式逆变器全球龙头,产品覆盖全品类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销往澳大利亚、欧洲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2019年公司营收CAGR为57%,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H1实现营收5.88亿元,同比增长38.8%。

        其中组串式逆变器营收占比将近80%,是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海外销售占比由2016年的20.9%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66.5%,推动毛利率逐年攀升。

        2020年H1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达到41.34%。分区域来看,公司海外逆变器出货约有 40%集中在澳大利亚、荷兰等高毛利国家,这些国家对于逆变器的价格容忍度较高,产品售价毛利率在50%左右,相比国内毛利率高出20pcts左右。

        公司深度绑定遍布欧洲、澳洲、拉美地区的优质经销商,近年来快速抢占海外市场份额。

        过去五年,公司在澳洲、巴西、土耳其等地的境外经销商数量翻了近4倍,经销模式收入由2017年的2.72亿元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4.43亿元,占比由25.88%提升至47.05%,几近翻倍。

        2017年-2019年,公司经销模式Top5客户合计销售收入也从1.4亿元迅速提升至2.51亿元,主要是经销地区快速放量所致。

        公司此次科创板IPO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内合并五处销售中心,并新建北京销售服务中心;在国外新建印度、日本、美国3家子公司。

        项目建设期为2年,预计2021年即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推广工作,有助于公司增强对重点国家和区域,重点行业客户的营销力量,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全球市场市占率。

        储能赛道独占鳌头

        除深度布局组串式逆变器赛道之外,固德威在另一条高增长细分赛道也可谓占尽先机。

        那就是储能逆变器。

        光伏虽然在充足性和稳定性方面优于其他种类的可再生能源,但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天气变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光伏发电也会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出于波动性特征以及企业调峰调频成本考虑,未来光伏发电均需配套储能设备,储能逆变器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储能在电力消纳方面至关重要,将成为新能源建设下一个阶段的重要抓手。

        展望“十四五”,国内储能或迎来新的政策窗口期,有望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内储能政策密集出台。

        其中,2020年6月,《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推动储能技术应用,鼓励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应用,鼓励多元化的 社会 资源投资储能建设。

        2020年8月,《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积极 探索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我国目前已有近10个省份提出风光要强配10-20%的储能,2019年可再生能源测配储能装机0.1GWh,预计2021 年将达到2GWh 以上,规模或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IHS预测,2020年储能逆变器市场规模能到12.7GW,同比增长30%,其中并网型储能逆变器规模将增至7GW。

        目前行业龙头阳光电源、锦浪 科技 、固德威均开始布局储能逆变器,但占比相对较小。

        仅有固德威2019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1.45%,对总体营收贡献明显。

        2013年公司推出首款储能逆变器--ES系列双向储能逆变器,成为国内最早实际推出储能逆变器产品的公司之一。

        近年来公司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和营收持续高增,2019年现储能逆变器销量1.47万台,同比增长 132.2%。

        其中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第一位,市场占有率为15%,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147.8%。

        未来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储能逆变器业绩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下一匹超级黑马

        依托光伏行业持续高景气预期及逆变器赛道的独特优势,今年行业龙头阳光电源和锦浪 科技 股价均已爆发。

        阳光电源吃掉华为出让的海外市场份额,业绩持续超预期,股价近半年已翻近5倍。

        锦浪 科技 凭借稳扎稳定的靓丽业绩,股价半年之内也已经翻了近2倍。

        站稳了组串式和储能两条黄金赛道,固德威有望跑成逆变器赛道的下一匹超级黑马。

剩者为王,盘点全球逆变器品牌消亡史

       在光伏行业,剩者为王已是一个惯例。

        据“草根光伏”在《2021中国逆变器市场分析报告》中所作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逆变器上市公司有8家,分别是阳光电源(300274)、锦浪 科技 (300763)、上能电气(300827)、固德威(688390)、科华数据(002335)、科士达(002518)等。

        此外,上市公司特变电工(600089)和正泰电器(601877)均有逆变器业务。易事特(300376)、英威腾(002334)、海得控制(002184)虽也有逆变器业务,但不是纯以逆变器为主营。

        非上市公司方面,华为智能光伏仍是全球逆变器出货的NO1,另外古瑞瓦特、禾迈股份、首航新能源、三晶电气这些非上市公司也存在一定竞争力。其中,专做微逆的禾迈股份正计划登陆科创板。

        至于曾涉逆变器业务的茂硕电源(002660)控股权已易主,且已淡出逆变器市场。据业内统计,目前国内活跃在市场上的逆变器品牌有20-30家左右。

        大浪淘沙。这些剩下来的逆变器品牌都是行业中的王者。

        据了解,国内的逆变器产业洗牌比较剧烈,一般是2年一小洗,3-5年一大洗。在历轮洗牌中,别说茂硕电源、欧姆尼克这些国内品牌被淘汰出局,就连通用电气、ABB这些知名国际品牌经不住“洗洗更 健康 ”的考验。

        具体来说,在打价格战过程中,西门子转让了太阳能业务、赛康 科技 倒闭、卡拉罗几近消失;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艾默生则将逆变器业务转让给上能电气,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宣布彻底退出光伏产业。

        此后,位居2018世界500强第480位的施耐德表示退出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业务,只做分布式逆变器;2019年7月9日,曾经的光伏逆变器巨头——瑞士ABB,在其官网正式宣布:退出光伏逆变器业务领域;而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逆变器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其身影。

        同时,在2012-2021近10年时间,一些国内逆变器品牌也在淘汰赛中被洗出局。南京冠亚、颐和新能源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2018年5.31光伏新政颁发后,欧姆尼克、茂硕电源、深圳晶福源、上海兆能等再次掉队。

        2020年12月3日上午,茂硕电源,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与茂硕电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签约仪式,协议约定产发集团出资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在此前数日,欧姆尼克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第一次洗牌:2008-2011年之间,国内企业“蜂拥而入”,国外部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国内金太阳工程成就了如阳光电源等一批大机企业。并且,经过这一轮洗牌,国内本一度很红火的兆伏&爱索引来了德国品牌SMA的关注,并在2012年被SMA直接收购。

        第二次洗牌:2012—2013年之间,国内企业价格战,大机寡头胜出。不变的是,此次的洗牌仍旧是以价格战为主。在大机制造方面拥有技术和制造实力的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企业引领了此次行业洗牌。在此期间,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小机企业主要以国外市场为重。

        第三次洗牌:2014年-2016年,华为的强势入场、国外市场的萎缩变化、国内领跑者计划的实施促使了逆变器市场的第三次洗牌。此次洗牌后,阳光电源、华为、上能三家企业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特别是2015年后,国外光伏市场发生转变,国内分布式、扶贫逐渐兴起,锦浪、英威腾、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企业开始逐步回归国内。

        2012年的SNEC展会上,有业内人士曾做过统计,共有439家逆变器参展商。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的企业已仅有40家左右,而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的企业则已屈指可数。2018年SNEC展会,或许是5.31新政前最后一次光伏盛宴,大概80家逆变器企业参展。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
 12V3KW逆变器 特种车 救护车 房车充电逆变一体机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