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9 09:20:20 人气:
光伏逆变器宣布涨价,是什么原因导致涨价的?
因为近期芯片、IGBT产品出现极度紧缺状况,价格也随之走高。铜、铝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为此,国内某逆变器公司决定上调部分分布式逆变器价格10-15%。该消息一出舆论界又是一片哗然。逆变器一直处于价格下行通道,而此次出现持续上涨趋势主要原因是:
1、去年因为深受疫情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多晶硅供需出现问题,价格持续上涨;光伏行业为此深受原材料的供应短缺;
2、半导体是光伏逆变器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全球半导体的短缺给光伏带来巨大的挑战。
3、新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是逆变器的核心,也就是所谓的CPU。它的短缺对逆变器的种类和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
4、产业链涨价带来逆变器的成本增加。整个光伏行业都要面临上涨压力。
5、光伏逆变器的涨价其实折射出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路上前进颇为曲折。
IGBT全称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主要是由BJT(双极型三极管)和MOS(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因为它有MOSFET的高输入阻抗和GTR的低导通压降这两项优点。在市场上非常多见。因为其异常严苛的生产条件,只有少数企业可以量产。我国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多依赖于进口。
而全球占据IGBT器件领域约70%市场份额的五强公司分别是德国英飞凌、美国安森美、意法半导体、日本的三菱和东芝。他们是毫无疑问在该领域占据绝对控制地位。
虽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已有不少企业正在为IGBT能够实现国产化研发奋斗,我们都已经深刻意识到发展之路的困难,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争取早日取得成绩。
光伏逆变器龙头上市公司排名
光伏逆变器龙头上市公司排名(不分前后):禾迈股份、固德威、昱能科技、阳光电源、德业股份。1、禾迈股份
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从事光伏逆变器等电力变换设备和电气成套设备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领域。
2、固德威
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苏州高新区,是一家以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转换、储能变换、能源管理为基础,以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以能源多能互补、能源价值创造为目的,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3、昱能科技
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3月24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组件级电力电子的研发及产业化。
4、阳光电源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5、德业股份
宁波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新能源科技企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杭州禾迈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商证券:SiC碳化硅产业化黄金时代已来,衬底为产业化突破的核心
智通 财经 APP获悉,浙商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受益新能源车爆发,SiC产业化黄金时代将来临。Yole预计2026年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45亿美元,2020-2026年CAGR为36%。SiC衬底的市场空间方面,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加光伏逆变器市场需求达261亿元,2021-2025年CAGR达到79%。目前国内外差距在逐步缩小,国产替代可期。目前海外龙头(Wolfspeed、II-VI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已实现6英寸规模化供应、向8英寸进军;国产厂家(天岳先进、天科合达、晶盛机电、露笑 科技 等)以小尺寸为主、向6英寸进军。浙商证券重点推荐晶盛机电(300316.SZ)。
1)高压、高功率应用场景下性能优越,适用于600V以上高压场景。相同规格的碳化硅基MOSFET与硅基MOSFET相比,尺寸减小至原来1/10,导通电阻降低至原来1/100,总能损耗降低70%,能源转换效率提高。下游应用新能源车、充电桩、光伏、风电、轨道交通等领域。
2)受益新能源车爆发,SiC产业化黄金时代将来临。Yole预计2026年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达45亿美元,2020-2026年CAGR=36%。新能源 汽车 是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应用端:解决续航痛点。成本端:单车可节省400-800美元的电池成本。客户端:特斯拉等车企相继布局。目前特斯拉仅使用在主逆变器上、未来有进一步应用提升空间。
3)性价比是决定SiC器件大批量使用的关键,衬底制备为碳化硅性价比提升的核心。在碳化硅器件的成本占比当中:衬底、外延、器件分别占比46%、23%、20%。衬底为碳化硅降本的核心、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环节,是未来SiC降本、大规模产业化推进的核心关键。
SiC衬底:新能源车+光伏需求潜力巨大;国内外差距逐步缩小、国产替代可期
1)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光伏逆变器市场需求达261亿元,2021-2025年CAGR=79%。新能源车:目前单特斯拉Model 3/Y一年需求量就能消耗全球SiC晶圆绝大产能。我们测算如2025年SiC在新能源车渗透率达60%,预计6英寸SiC衬底需求达587万片/年,市场空间达231亿元。光伏逆变器:“大组件、大逆变器、大组串”时代,光伏电站电压等级从1000V提升至1500V以上,碳化硅功率器件有望成为标配。我们假设2025年碳化硅渗透率提升至50%,对应SiC衬底市场达30亿元。行业核心瓶颈在于供给端不足。
2)竞争格局:国内外差距在逐步缩小,国产替代可期。目前海外龙头(Wolfspeed、II-VI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已实现6英寸规模化供应、向8英寸进军。国产厂家(天岳先进、天科合达、晶盛机电、露笑 科技 等)以小尺寸为主、向6英寸进军。但可观测到,国内外差距正在缩小、且整体差距小于传统硅基半导体。国内外差距已从过去的10-15年(4英寸)、缩小至5-10年以内(6英寸)。预计未来向8英寸进军过程中,差距是、有望进一步缩小。
3)生产工艺:较硅基半导体难度大幅增加;长晶环节是关键。碳化硅衬底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难点在于:长晶工艺复杂(只有4H型等少数几种是所需的晶型),生长速度慢(每小时仅能生长0.2-0.3mm,较传统晶硅慢近百倍以上),产出良率低(硬度与金刚石接近,切磨抛难度大)。“产学研用”为国内碳化硅衬底发展的重要推进动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主要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山东大学、上海硅酸盐所等。
4)行业趋势:降本是产业化核心,向大尺寸延伸。目前6英寸SiC衬底价格在1000美金/片,数倍于传统硅基半导体。未来降本方式包括:提升材料使用率(大尺寸化,由4英寸向6英寸、8英寸延伸)、降低制造成本(提升良率)、提升生产效率(更成熟长晶工艺)。
SiC衬底设备:与传统晶硅差异较小,工艺调教为核心壁垒
主要包括:长晶炉、切片机、研磨机、抛光机、清洗设备等。与传统传统晶硅设备具一定相通性、但工艺难度更高。碳化硅衬底第三方设备厂商较少,企业更多为设备+制造一体化布局为主,便于将核心工艺机密掌握自己手里。设备+工艺联合研发、形成互哺是关键。
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国际贸易争端加剧风险。
太阳能发电逆变器国内外研究背景
阳能逆变器国内外市场现状
前几年,随着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对本国光伏产业的政策
扶持,全球光伏发电逆变器的销售额逐年递增,光伏发电用逆变器进
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目前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基本被国际几
大巨头瓜分,欧洲是全球光伏市场的先驱,具备完善的光伏产业链,
光伏逆变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SMA 是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光伏
逆变器生产企业(德国市场占有率达 50%以上),约占全球市场份额
的三分之一,第二位是 Fronius。全球前七位的生产企业占领了近 70%
的市场份额。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意大利市场迅猛发展,尤其是美国市场,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将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光伏逆变器消费市场。
目前国内光伏并网逆变器市场规模较小,国内生产逆变器的厂商
众多,但专门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逆变器制造商并不多,但是不少国
内企业已经在逆变器行业研究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
但在逆变器技术质量、规模上与国外企业仍具有较大差距。目前具有
较大规模的厂商有合肥阳光、北京科诺伟业、北京索英、志诚冠军、
南京冠亚、上海英伟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这些企业用
于光伏系统的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国内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未来光伏电站市场的巨大市场发展空
间和发展潜力给国内企业带来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
主要被阳光电源、艾思玛、KACO 等品牌所占领,国外企业多数通过
18
代理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由于售后服务提供难度大整体市场占有率不
高。2008 年统计数字显示,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占据 70%以上的光伏逆
变器市场份额,国内重点光伏项目大功率产品几乎全部选用国内产
品。
从技术方面来看,国内企业在转换效率、结构工艺、智能化程度、
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在小功率逆变
器技术上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上,大功率并网
逆变器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4.1.5 国内外发展趋势
太阳能逆变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朝着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并
网型逆变器为主流的方向发展。
(1)转换效率高
随着太阳能逆变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转换效率持续上升,由过去
90-92%上升到 98%以上,未来的目标是要达到 99%以上。因此,转换
效率提高是太阳能逆变器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性能稳定
性能稳定是系统运营商在选用逆变器中越来越重视的要素,太阳
能逆变器产品的各项特性,包括可靠度、耐用度、安装的简易与便利、
并网是否安全等都是系统运营商重点考虑的范围,因此,要求太阳能
逆变器的性能稳定是必然趋势。
(3)逆变器以并网型为主流
从技术层面来讲,并网型逆变器朝着高频化、高效率、高功率密
度、高可靠性和高度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剩者为王,盘点全球逆变器品牌消亡史
在光伏行业,剩者为王已是一个惯例。
据“草根光伏”在《2021中国逆变器市场分析报告》中所作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逆变器上市公司有8家,分别是阳光电源(300274)、锦浪 科技 (300763)、上能电气(300827)、固德威(688390)、科华数据(002335)、科士达(002518)等。
此外,上市公司特变电工(600089)和正泰电器(601877)均有逆变器业务。易事特(300376)、英威腾(002334)、海得控制(002184)虽也有逆变器业务,但不是纯以逆变器为主营。
非上市公司方面,华为智能光伏仍是全球逆变器出货的NO1,另外古瑞瓦特、禾迈股份、首航新能源、三晶电气这些非上市公司也存在一定竞争力。其中,专做微逆的禾迈股份正计划登陆科创板。
至于曾涉逆变器业务的茂硕电源(002660)控股权已易主,且已淡出逆变器市场。据业内统计,目前国内活跃在市场上的逆变器品牌有20-30家左右。
大浪淘沙。这些剩下来的逆变器品牌都是行业中的王者。
据了解,国内的逆变器产业洗牌比较剧烈,一般是2年一小洗,3-5年一大洗。在历轮洗牌中,别说茂硕电源、欧姆尼克这些国内品牌被淘汰出局,就连通用电气、ABB这些知名国际品牌经不住“洗洗更 健康 ”的考验。
具体来说,在打价格战过程中,西门子转让了太阳能业务、赛康 科技 倒闭、卡拉罗几近消失;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艾默生则将逆变器业务转让给上能电气,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宣布彻底退出光伏产业。
此后,位居2018世界500强第480位的施耐德表示退出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业务,只做分布式逆变器;2019年7月9日,曾经的光伏逆变器巨头——瑞士ABB,在其官网正式宣布:退出光伏逆变器业务领域;而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逆变器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其身影。
同时,在2012-2021近10年时间,一些国内逆变器品牌也在淘汰赛中被洗出局。南京冠亚、颐和新能源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2018年5.31光伏新政颁发后,欧姆尼克、茂硕电源、深圳晶福源、上海兆能等再次掉队。
2020年12月3日上午,茂硕电源,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与茂硕电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签约仪式,协议约定产发集团出资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在此前数日,欧姆尼克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第一次洗牌:2008-2011年之间,国内企业“蜂拥而入”,国外部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国内金太阳工程成就了如阳光电源等一批大机企业。并且,经过这一轮洗牌,国内本一度很红火的兆伏&爱索引来了德国品牌SMA的关注,并在2012年被SMA直接收购。
第二次洗牌:2012—2013年之间,国内企业价格战,大机寡头胜出。不变的是,此次的洗牌仍旧是以价格战为主。在大机制造方面拥有技术和制造实力的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企业引领了此次行业洗牌。在此期间,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小机企业主要以国外市场为重。
第三次洗牌:2014年-2016年,华为的强势入场、国外市场的萎缩变化、国内领跑者计划的实施促使了逆变器市场的第三次洗牌。此次洗牌后,阳光电源、华为、上能三家企业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特别是2015年后,国外光伏市场发生转变,国内分布式、扶贫逐渐兴起,锦浪、英威腾、古瑞瓦特、固德威、三晶电气等企业开始逐步回归国内。
2012年的SNEC展会上,有业内人士曾做过统计,共有439家逆变器参展商。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的企业已仅有40家左右,而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的企业则已屈指可数。2018年SNEC展会,或许是5.31新政前最后一次光伏盛宴,大概80家逆变器企业参展。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