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i Xiantong Technology Co., Ltd.
WhatsApp:+86 13997866467
Email:qitianpower@outlook.com

旺进逆变器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5-24 09:00:18 人气:

什么情况?千亿大白马带崩板块!相关公司回应

       12月5日,户用储能和逆变器板块开盘后遭遇较大调整。截至午间休盘,阳光电源大跌8.36%,派能科技、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股份等跌幅均超7%。

       消息面上,网传千亿市值的行业龙头阳光电源高管近期在交流中透露,今年户用储能出货由10万套下调至6万套,hybrid储能逆变器由20万台下调至12万台,明年户用储能由50万套下调至30-35万套,储能逆变器由100万台下调至70多万台。对此,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连夜在电话会上进行解释,称部分细分产品有调整很正常,但对公司影响不大,可在其他地方能补上,并直言看好公司大储业务的增速。

       对于行业龙头下调出货预期,市场对于相关企业也表达了担忧。对此,固德威相关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公司未调整相关出品出货预期。锦浪科技证券部人士亦表示,公司(出货)没有变化,一切正常。

董事长出面解释

       阳光电源的相关传闻立即在资本市场引起震动,相关机构在上周末紧急对此作出研判,而公司董事长也在第一时间出面进行解读。

       国内某中型券商电新团队点评指出,根据了解,阳光电源此前2023年出货目标同比增速400%,但年底由于欧洲安装工人有限,导致出货节奏受到影响,今年出货下调至0.6GWh,保守起见在预计同比增速不变的情况下,2023年出货也下调至3GWh,且其他业务(除户用储能逆变器外)并未下调。

       “我们的产品是全覆盖的,部分细分产品有调整很正常。我们上半年户用储能受制于IGBT和电芯,但是下半年出货7000-8000台/月。假设一套挣2000块钱,就算下调3万套也就6000万元利润,占不了什么比例,影响不大。”12月4日晚间,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某券商组织的电话会上表示,户用储能逆变器明年原本预期是80万-100万台,现在是70万-90万台,差别不大,公司只是更严谨一些。户用储能逆变器加上户用储能是很可观的,下调10%-20%很正常,其他地方能补上。分布式逆变器会在200万套以上,明年光伏逆变器出货会在120GW-140GW.

       户用储能环节下调,但大储增量比较可观。曹仁贤称,阳光电源大储今年符合预期,明年会在15GWh以上。储能明年整体翻倍增长,盈利能力也会非常不错。明年的增量主要还是大储能和工商业储能。

       前述券商此前预测阳光电源2023年业绩为58亿元,此次户用储能出货下调至3GWh,理论上对净利润影响约4亿元,但由于此前对大储、EPC业绩预测均较为保守,如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储能系统集成净利率已显著修复至7%(第一季度为3%),考虑到大储及EPC业务的盈利改善对2023年业绩弹性较大且此前预测假设偏保守,其认为当前无需下调公司2022年-2023年的盈利预测。

产业链出货预期未变化

       对于行业龙头下调出货预期,市场对于相关企业也表达了担忧。

       国内某大型券商调研后指出,市场反馈海外需求持续旺盛,当下客户催货情况依然明显,逆变器、电池依然处于供货紧张状态,以德国为例,今年户用储能安装量大约40万套,多家公司预测明年需求是80-100万套。

       具体公司出货预期方面,该券商进行了列示。其预计,固德威2022年储能逆变器出货25多万台,2023年出货50多万台,预期不变;预计德业股份2022年储能逆变器出货32万台,2023年出货70万台,预期不变;预计锦浪科技2022年储能逆变器出货22万台,2023年出货80万-120万台,预期不变。

       而另一券商的电新团队摸底了部分户用储能电池、集成厂的公司和专家,得到的反馈均是2023年出货指引不变,增速会呈现翻倍及以上增长。“我们2023年产线基本被预定了,需求大于产能,我们刚签了一个付预付款协议额外增加产线,我们很乐观。”一家储能电池厂商在调研中反馈。

新能源赛道企业三季度业绩预告亮眼多数上市公司业绩预喜

       A股上市公司前三季业绩预告披露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其中新能源赛道企业三季度业绩预告频频报喜。

       10月13日晚间,又有数十家公司披露2022年前三季业绩预告,总体以预喜为主,其中一些新能源赛道企业业绩预计大幅增长,验证了相关赛道的高景气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披露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公司总体也以预增居多。

多家新能源赛道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亮眼

       10月13日晚间,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长远锂科等多家新能源赛道企业披露了三季度业绩预告,业绩表现亮眼。

       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单晶硅片及组件龙头公司隆基绿能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根据其披露的主要经营数据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至874亿元,同比增长54%至56%;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亿元至112亿元,同比增长40%至48%。

       光伏组件龙头天合光能业绩增长势头同样强劲。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0.33亿元到24.85亿元,同比增加75.85%到114.92%,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7.95亿元到22.47亿元,同比增加84.59%到131.07%。

       天合光能表示,在全球和国内“碳中和”政策的引领下,光伏行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抓住市场发展的契机,持续发挥全球化品牌和渠道优势,实现了光伏产品业务的快速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和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公司分布式智慧能源业务通过推进合作共建模式快速发展,持续高速增长,对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做出显著贡献。

       不仅是组件龙头表现强劲,细分行业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光伏设备领域,硅片切割设备龙头高测股份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亿元到4.4亿元,同比增加258.66%到294.53%。

       光伏微型逆变器制造企业禾迈股份披露,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45亿元至3.63亿元,同比增加183.59%至198.52%,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33亿元至3.5亿元,同比增加182.10%至196.94%。

       多家光伏企业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5万辆和7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0%和93.9%。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领域一片火热。

       正极材料龙头长远锂科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到11.4亿元,同比增长121.78%到134.10%。公司表示,报告期内,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且公司4万吨/年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项目全面实现满负荷运营,二期项目部分产线完成建设并试运行,公司产品产销两旺,产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增加。

       锂电设备制造厂商海目星也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海目星实现营业收入23.71亿元,同比增加130.9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09亿元至2.31亿元,同比增加475%至535%。

       近期刚上市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万润新能在上市公告书中披露,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约为66.8亿元至78亿元,同比增长483.22%至581.01%;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7.4亿元至8亿元,同比增长304.44%至337.23%。

扩产积极研发加码科创板新能源龙头巩固优势

       不仅财务数据亮眼,从头部企业的情况看,其市场地位和出货优势也继续保持。与此同时,科创板一批新能源行业龙头上市后经营稳健、积极扩产、努力研发,为更大的突破“蓄力”。

       硅料龙头企业大全能源及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大全刚与双良节能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大额销售订单,合同约定2022年至2027年双良硅材料预计向大全能源采购多晶硅料共15.53万吨,按照PVInfoLink最新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30万元/吨(含税)测算,预计采购金额高达470.56亿元。

       与此同时,多家新能源企业正在积极扩产。天合光能前期披露拟在西宁建设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年产10GW切片、年产10GW电池、年产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晶科能源当前拥有行业最大的N型组件产能,也是行业首家建成10GW以上规模N型产品生产线的企业。

多数上市公司业绩预喜

       除了新能源赛道公司外,近日披露业绩预告的多数A股公司预计业绩也出现增长。

       比如快递物流龙头顺丰控股13日晚间披露的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2亿元_45.7亿元,同比增长146%_154%,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8亿元_39.5亿元,同比增长1041%_1086%。

       顺丰控股称,在国内实施科学精准防疫及快递行业增速转正的背景下,公司采取精益经营的举措,助力第三季度业绩同比及环比均实现较快增长。在收入端,公司业务量与营业收入增速回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与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夯实端到端多元物流服务能力,保持健康的产品结构与收入增长;在成本端,精益化资源规划与成本管控的成果稳固,持续深入多网融通和营运模式优化,资源整合与协同能力增强,伴随业务量回升,网络规模效益持续改善;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合并嘉里物流联网有限公司的业绩。顺丰控股目前总市值在2000亿元以上。

       另一家千亿市值公司上港集团13日晚间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人民币155.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人民币38亿元,同比增加32.4%左右。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人民币150.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人民币39.2亿元,同比增加35.1%左右。

       对于本期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上港集团称,一是,疫情期间公司及时启动生产运行保障应急措施,从严从紧、从细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努力保证生产运转稳定。进入七月,随着长三角企业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上海港提质增效深度发力,生产恢复进一步推入加速档,前三季度公司港口主业利润贡献稳定。二是,公司控股及参股的相关航运公司预计利润大幅增长。

       此外,国联股份、华大九天、藏格矿业、航发控制、江特电机、东阿阿胶、高测股份、湖北宜化等多家公司13日晚间也披露了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总体以预增为主。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理财新闻,欢迎关注我们。

A股三季报业绩情况:26家实现营收同比正增长

       A股三季报业绩披露期大幕已经拉开。据《科创板日报》统计,截至发稿,已有37家科创板公司预告了前三季度业绩情况。

       在这之中,发布营收预告的科创板公司共有29家,其中26家实现营收同比正增长,占比近九成,增幅最高者达532.12%;

同时,有36家公司发布了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告,其中2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占比为75%,同比增幅最高者达505%

图|前三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增幅(取中值)居前的10家科创板公司

       从行业来看,净利润同比增幅居前的10家公司所属行业较此前更为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芯光锂药”等火热已久的赛道之外,力合微、南网科技、钜泉科技业务均与智能电网有关

       力合微在业绩预告公告中明确表示,业绩大增的原因在于电力物联网市场业绩大幅增长,同时公司芯片技术及相关产品在物联网各个市场方向上的应用开拓也积极推进。对比上年同期,公司订单充足且稳步增长,同时芯片产能有效保障;

       钜泉科技也在10月13日披露的调研纪要中,提及海外电表市场对公司SoC芯片及载波芯片产品的旺盛需求。

       若单看第三季度业绩,则已预告归母净利润的36家公司中,有31家Q3单季度处于盈利状态

图|第三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增幅(取中值)居前的10家科创板公司

       从所属行业来看,在Q3净利增幅前十的公司中,光伏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括设备商海目星、高测股份、奥特维,逆变器厂商禾迈科技及组件供应商天合光能。

       而Q4通常为光伏装机旺季,机构指出,9月行业排产平均上调10%-15%左右,预计10月排产有10%-15%以上的上调幅度。今年伴随硅料新增产能释放,行业景气度有望大超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海目星净利润前三季度同比增幅、Q3单季度同比增幅均位列首位。

       该公司表示,公司营收保持高速增长主要系订单持续增长,报告期验收项目增加所致,公司前三季度新签订单约4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88%,在手订单约73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135%。

       在Q3净利增幅前十的公司中,锂电相关公司数量则仅次于光伏,除去也有光伏业务的海目星之外,还包括长远锂科、帕瓦股份、万润新能。

       国泰君安表示,随着三季报行情渐行渐近,随着销量持续改善、原材料成本逐步回落,叠加2021年三季度的低基数,新能源车产业链将进入销量和业绩的双击,三季报行情有望逐步开启。

后市围绕三季报如何布局?总体而言,机构观点相对较为乐观。

       例如,财通证券认为,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调整之后,目前市场已接近4月底的低点位置。从主要板块估值来看,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和科创50市盈率分别处于17%、18.6%、7.7%、8.7%、5.3%的分位数,也处于历史底部区间。

       分析师指出,10月行情或将围绕低估值蓝筹政策催化,高盈利成长超预期业绩方向进攻。其中,成长方面,结合三季报,可关注2023年估值性价比合理的新能源赛道、半导体、信创、数字经济等方向

       不过,光大证券也提醒,未来的上涨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的位置市场可能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底过程,第四季度市场或将迎来中期拐点。

终于上市,宝马iX3有何竞争力与造车新势力抢市场?

       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烧得正旺,资本市场对电动车的追捧,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都强烈的刺激着传统车企,宝马也坐不住了,在一系列的纠结和抉择之后,终于决定拥抱新能源,而在国内正式亮相量产的宝马iX3便成了宝马进军纯电动车市场的“排头兵”,这也是宝马继推出i3车型后的又一款布局纯电动车市的战略车型,意义重大。

       宝马iX3在此前的广州车展上已经正式上市,新车售价46.99-50.99万元,作为一款豪华纯电动中型SUV,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奔驰EQC和奥迪e-tron,后两者都是基于独立研发的纯电动平台打造,在电动化方面做得更加彻底,而宝马iX3则是基于成熟的燃油平台打造,但是售价和续航里程上更有优势。那么,宝马iX3具体市场竞争力如何?对消费者来讲,卖点又在哪里呢?

       外观不算是太大的亮点

       从宝马iX3的名字也可以看出这款车与宝马X3的关系,所以整车造型一眼看上去还是辆“X3”,两车都是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但是在车头、中网、前包围等处都经过重新设计,宝马标志性的“双肾”得以保留,而且,中网还带有蓝色装饰条。另外,带有蓝色外环的宝马LOGO、车侧的标识、车尾的iX3标识都在说明新能源身份。

       但是,有一些亮点需要提及一下,比如采用最新一代空气动力学轮圈,不仅看起来十分精致,而且据官方宣称相比燃油车可以减少5%的空气阻力。不仅如此,宝马iX3还采用了多项降低风阻的设计,包括采用半封闭前格栅、下包围两侧增加导流孔以及更平整的底盘等,最终让该车的风阻系数达到了0.29Cd。这个成绩尽管比不上奔驰EQC以及奥迪e-tron(风阻系统均为0.28Cd),但也称得上出色了。

       从外观上来讲,宝马iX3虽然少了像宝马i3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变得更加务实和保守;相比燃油车宝马X3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对细节的改变也很耐看,放在一起也比较和谐。一句话,宝马就是想提供给消费者一款纯粹的、电动的宝马X3,从而给予消费者在不同动力系统中“选择的权利”。

       看不见的地方才是亮点

       纯电动车最核心的部分是三电系统,而宝马iX3则是采用了第五代BMWeDrive电驱动系统,这是宝马当前三电技术的顶峰。该系统零部件全部由宝马集团独立开发,而且高压动力电池以及电机也是由宝马集团负责生产,以确保其品质。不仅如此,第五代BMWeDrive电驱动单元还将电动机、逆变器以及变速器融为一体,在提升集成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尽管宝马iX3车重达到了2.2吨,但得益于这套电驱系统,依然实现了500km的续航表现以及16.7kW·h/100km的低耗表现,同时,百公里加速仅为6.8秒,相当出色。

       与此同时,宝马iX3标配了宝马自动驾驶辅助系统Pro,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相比同级竞品车型价格更低的前提下实现的,该辅助驾驶系统不仅拥有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交通拥堵辅助以及变道辅助等功能,还可以实现自动泊车入位、BMW行车记录仪、循迹倒车辅助、远程3D驻车影像等全方位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功能,进一步凸显了产品力和性价比。

       小结

       从各个角度来看,宝马iX3产品力、竞争力都不错,其可以看作是宝马在新能源市场的一次对赌,而此前的宝马i3和宝马i8只能算是表明态度,不求销量,但宝马iX3显然是冲着销量去的。采用成熟的平台和先进的三电技术,搭配较长续航里程,加上价格也相对亲民,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未来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看来,造车新势力们的劲敌来了,将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本文为车大白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何曙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年报行情提前躁动多只预增股涨停!翻倍大牛股复牌却跌停发生了什么?

       周二上午,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连日来的涨势有所减缓。

       A股方面,截至上午收盘,主要指数涨跌互现,商贸零售板块领涨。一批昨晚发业绩预增预告的公司,今天上午股价应声涨停。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上午盘中跌幅一度近1%。

A股主要指数涨跌互现

北向资金继续“扫货”

       今天上午,A股市场总体表现相对平淡,主要指数涨跌互现。截至上午收盘,上证指数下跌0.18%,创业板指数上涨0.41%。

       具体行业板块来看,若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划分,商贸零售板块领涨,板块内重庆百货盘中涨停。王府井、新华百货、徐家汇等多股纷纷大涨。

       美容护理、医药生物、传媒、电子、食品饮料等板块涨幅居前。国防军工、基础化工、钢铁等板块跌幅居前。

       概念板块方面,第三代半导体、汽车芯片、抖音概念、云游戏概念等板块有不同程度表现。

       北向资金继续净买入,上午半个交易日净买入额达到26.11亿元。

       部分个股股价大幅波动,比如全聚德今天上午股价跌停。

       全聚德昨晚发布关于股票停牌核查结果暨复牌公告。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确认,公司目前没有任何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或与该事项有关的筹划、商谈、意向、协议等;董事会也未获悉公司有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

       此外,全聚德公告也提示了多项风险。

多家公司发业绩预增预告

股价应声涨停

       昨晚,部分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多家公司业绩预喜。

       东尼电子今天开盘便强势涨停,随后一直封住一字涨停。公司昨晚发布的公告显示,预计2022年利润大幅增长。

       具体来看,东尼电子昨晚发布的2022年年度业绩预增更正公告显示,公司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亿元到1.1亿元,同比增长199.28%到229.20%。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33万元到7233万元,同比增长344.89%到416.27%。

       ST中基今天上午也应声涨停。

       ST中基昨晚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度实现净利润约1900万元~28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为亏损10681.47万元。

       对于2022年预增的原因,公司公告称,报告期内,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坚定的政治担当、饱满的工作热情,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在重塑战略目标、完善体制机制、谋划组织生产、加快产品销售等各项工作中,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得到有效落实。首先,公司坚决秉持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从“生产单元”到“市场主体”开展全面调研,科学谋划部署年度经营工作。其次,深入分析年度原料供应、汇率变动、欧洲局势及国际市场行情,精准预测销售价格,制定销售策略,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新疆中基红色番茄产业有限公司和新疆中基天然植物纯化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有序有效组织落实生产工作,基本完成大桶番茄酱产品和番茄红素保健品的生产计划。公司同步加大产品销售力度,产品销售数量、销售收入及销售毛利较上年均有所增长。在此基础上,公司秉承“提质增效”原则精简支出,日常经营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德业股份上午股价也大幅上涨。

       德业股份昨晚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4.5亿元到15.5亿元,同比增长150.62%到167.91%。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64亿元到15.64亿元,同比增长174.48%到193.22%。

       对于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德业股份公告称,报告期内,逆变器业务经营业绩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存量市场空间广阔,业务部门不断下沉挖掘,增量市场迅速进入并起量,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研发部门不断研发创新,积极开拓新机型,扩增产品功率段,产品与市场适配度高、竞争力强;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精益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成本,通过规划厂区布局、增设产线、技术改造等方式,产能进一步释放。公司前期开拓的储能电池包产品逐渐成熟并投入市场,下半年搭配公司储能光伏逆变器迅速出货。环境电器业务通过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经营业绩同比稳步增长。

港股攻势减缓

中国中免港股创历史新高

       在经历连续上攻后,今天上午港股攻势减缓,主要指数盘中出现下跌,恒生指数盘中跌幅一度逼近1%。

       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比亚迪股份、新世界发展、华润置地、百威亚太等盘中跌幅居前,但总体跌幅均不算大。

       舜宇光学科技、瀚森制药、金沙中国有限公司等领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免H股(1880.HK)盘中一度涨至254.8港元,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超5000亿港元。华泰证券研报指出,海南逐渐进入旅游旺季,客流回暖为离岛免税市场迎来了强劲消费增长动力。据海口海关,2023年元旦假期实现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22亿,日均消费达1.4亿元。该机构认为,海南作为休闲度假目的地具有高度稀缺性,一季度为海南传统旅游旺季,离岛免税步入景气区间,2023年全年客流有望同比大幅修复,带动离岛免税销售额和免税运营商盈利能力双升。

新能源带火薄膜电容产业链 核心原料迎来高光时刻

       证券时报记者 李小平

        近年来,以法拉电子、江海股份、艾华集团、火炬电子和宏达电子等为代表的优秀的电容器上市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正在从国际巨头的手中争夺市场份额,相关公司的股价也节节攀升。

        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等)的大家庭中,薄膜电容产业链尤其受到产业资本的关注。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电容器厂家产销两旺,核心原料供应商铜峰电子、大东南和东材 科技 等企业的电容薄膜产业,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多家产业链相关公司、行业人士采访获悉,随着薄膜电容器在新能源 汽车 、光伏领域应用增长,订单数倍于产能的盛况正在出现,低迷多年的上游电容薄膜企业也被成功带火,特别是可以量产应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薄膜企业。

        供需关系正在变化

        “最近,我们公司的电容薄膜价格没有调整,价格政策是按照季度执行。每季度末,公司会根据原料情况、下游市场供需的情况,对价格做出一些调整。”铜峰电子相关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称。

        铜峰电子的主营业务为薄膜电容器及其薄膜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年生产能力居国内外同行前列。作为国内电容薄膜的龙头企业之一,铜峰电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从产业链上下游对记者的情况反映来看,铜峰电子超薄型薄膜材料价格上涨概率较大。

        电容薄膜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原材料。薄膜电容器是基础电子元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电子电路中,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家电、通讯、电网、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照明、新能源(光伏、风能、 汽车 )等多行业。

        据了解,作为有机绝缘介质,电容器因应用领域不同,对薄膜材料要求差别较大。其中,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薄膜材料,要求的薄膜厚度在2-4微米之间。

        公开资料显示,电容薄膜产业经过2012年的高峰建设后,整体行业处于供给过剩,实际产能富裕约10%左右,企业间竞争激烈,近几年行业内几乎没有扩产。目前,全球现有产能55条,按照7微米规格计算产能17万吨,其中中国有38条产线,产能12万吨。传统行业家电、电网、电机及照明灯市场用膜基本稳定在10-11万吨。

        西南证券研究员对记者称,电容薄膜不是新东西,产业链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超薄型薄膜供应跟不上,还是以进口为主,包括德国和日本的企业。譬如说,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超薄型薄膜材料,要求薄膜厚度在2-3微米之间,但是,国内做出的企业不多,目前只有泉州嘉德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铜峰电子、大东南、东材 科技 和浙江南洋 科技 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做出超薄型薄膜材料。

        “目前,铜峰电子有6条聚丙烯薄膜的生产线,最薄可以做到2.2微米,最厚是18微米。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供应各种规格、等级的产品。现在,供应关系比较紧张的是薄型膜,也就是3.5微米以下的薄膜。”铜峰电子上述人士称。

        较电容薄膜而言,国内从事薄膜电容器企业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东南地区,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法拉电子、江海股份和铜峰电子等。电容薄膜供需紧张程度,下游的电容器企业深有感受。

        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薄膜进口和国产都有,主要来自于嘉德利、铜峰电子,东材 科技 刚刚开始供货。但是比较而言,嘉德利供应的薄膜产品,质量明显要好。”

        作为薄膜电容器的行业龙头,法拉电子在行业内拥有相当的话语权。据相关资料,法拉电子的薄膜电容器,占据全球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约30%市场份额,占光伏领域约60%。

        尽管在薄膜电容器领域,法拉电子如今也有自己的苦衷。法拉电子上述人士称,“电容器竞争比较充分,各个公司格局又不同。今年,所有原料在涨价,但今年公司的电容器没怎么涨,这是比较痛苦的地方。”

        作为薄膜电容的后来者,江海股份的薄膜材料主要从国内厂家采购,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紧张肯定是紧张,特别是薄型膜,涨价比较明显,可能有30%左右。但是供应方面还行,目前公司正常生产还没有问题。

        双碳政策提升景气度

        电容薄膜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呈现不同的感受。

        大东南相关人士对记者称,“电容薄膜的的生意,曾经在2009-2010年的时候火过一把,那时候主要是受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现在电容薄膜行业的情况,让人想起了当年家电下乡时期的盛况。”

        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家电行业压力空前,冰箱、空调及洗衣机等行业出现连续多月的负增长。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国务院于2009年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该政策2013年1月31日全面结束。

        数据显示,2008-2010年,法拉电子营业收入分别为6.56亿元、7.62亿元、12.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9%、18.32%、58.64%;净利润分别为9817.12万元,1.2亿元、2.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67%、30.28%和103.03%。

        作为电容器的供应商,电容薄膜企业也同样受益匪浅。2008年-2010年期间,大东南营业收入分别为11.68亿元、10.76亿元、14.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6%、-18.28%和30.74%;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717.84万元、5346.38万元和7744.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33%、7.55%和44.85%。

        铜峰电子也在2010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在当时年报中指出,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通讯、家电等行业逐渐回暖,电子整机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回升和发展,激活了处于低迷状态的电容器市场,也使整个行业开始复苏,公司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销量增加。

        但是,这一次电容薄膜行业的情况有所不同。

        大东南上述人士称,“家电下乡政策只实行了几年就结束了,这次电容薄膜行业景气度的回升,是因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带动起来的。所以,这次的持续时间将远超当年,除非双碳减排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从目前来看,几乎没有可能性。”

        今年前三季度,大东南个性化产品比例不断提高,高压粗化膜、安规电容膜、低压并联用膜,太阳能、风能、新能源 汽车 等用膜不断增量,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7亿元,同比增长19.49%;实现净利润9319.26万元,个同比增长132.85%。其中,公司毛利率提升至22.52%,同比增加了3.54个百分点。铜峰电子的情况也相似,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43亿元,同比增长19.63%;净利润3323.91万元,同比增长531.36%;公司营业毛利率为20.73%,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

        同样是受益于新能源 汽车 、光伏等行业的增长,法拉电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21亿元,同比增长51.23%;实现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50.1%。但是,由于收到原料上涨的拖累,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了5.2%,毛利率环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

        产能扩张难度较大

        供需失衡自然会引发扩产,但薄型电容膜供应偏紧要持续2-3年时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增产能难度较大。

        5.5年,是铜峰电子新建项目给出的投产时间。今年6月,铜峰电子宣布将斥资3.46亿元,启动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项目,分两期引进两条超薄型薄膜生产线并配套部分国产设备及相关公用辅助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新能源用薄膜材料4100吨以及2100吨再生粒子的生产能力。

        新建生产线投产周期较长,可以从铜峰电子曾经的募投项目建设得到佐证。

        目前,铜峰电子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电容薄膜,始于公司2012年启动的增发项目。当时,公司募资7.56亿元,其中4.27亿元用于实施新能源用薄膜材料技改项目。达产后,年产新能源用薄膜2600吨,其中3.8微米超薄型聚丙烯薄膜2000吨、2.8微米超薄型聚丙烯薄膜600吨。

        铜峰电子上述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项目,原本计划的建设期为1.5年,但是实际投产时间推迟到2016年。“国外设备到港时间推迟”是影响上述项目建设的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制造新能源用超薄薄膜的生产设备非常少,国内电容薄膜厂家,主要从德国的布鲁克纳采购。以前,设备从下单到最终拿货,需要2年的时间。目前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现在下单,可能需要3年后才能拿到设备。”大东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设备交货难,导致新建产线投产周期较长,所以要提升新能源用电容薄膜的产量,只能通过对原有老设备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过,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走改造升级这条路也很难。

        大东南也是国内电容薄膜重要生产企业,原本公司供应给电容器厂家的的薄膜,主要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领域。比如说,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知名厂家,都是大东南的客户。但是近两年来,公司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目前有两条生产线具备生产新能源用的电容薄膜能力。

        大东南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两条新能源用电容薄膜生产线,也是从德国的布鲁克纳购买,2014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但是由于市场对4微米以下的膜需求量不大,所以设备投产后又进行了改造,用于生产其他用途的电容薄膜。

        “从2019年开始,基于对新能源行业的看好,公司又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改造升级,现在已经有两条线具备生产出2-4微米厚度的电容薄膜能力。目前,其中一条生产线已在稳定供货,月出货量20-30吨。”大东南上述人士指出,不是所有的电容薄膜生产线,经过改造后都能生产新能源用电容薄膜。首先,设备本身需要具备生产超薄型薄膜的能力;其次,企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样从布鲁克纳购买的机器,有些企业的生产线,就是无法稳定量产。”

        虽然也是国内较早涉足电容薄膜领域的企业,但东材 科技 以新型绝缘材料为基础,重点发展光学膜材料、电子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电容薄膜在公司业务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公司电容薄膜的产能,大概月产100-200吨。今年之所以产销两旺、供应紧张,主要是来自于光伏、特高压以及新能源车领域。不过,目前公司应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薄膜,供应的量不是很大。”东材 科技 相关人士称。

        当问及公司在电容薄膜领域是否有扩产计划时,东材 科技 上述人士称,电容薄膜不是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已经很多年没有扩产了。电容薄膜属于重资产行业,产出周期较长。以前,公司供应的电容薄膜,主要是应用于特高压领域,因为受政策影响较大,市场需求有限,天花板比较明显,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扩产计划。但是,公司具备2微米薄型电容膜的生产技术水平,现在新能源发展形势比较好,所以不排除未来会有扩产计划。

        产业资本纷纷布局

        “从今年情况来看,电容器放量主要来自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领域。目前,公司有一款产品,订单是产能的5倍以上。这些领域是未来比较大的增长点,行业形势大家都比较看好,整体正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华东地区一家电容器厂家对记者称。

        电容器的大家庭中,薄膜电容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今正受到产业资本的追捧。

        根据ECIA数据,2019年全球电容器市场规模约203亿美元。陶瓷电容、铝电容、钽电容、薄膜电容,分别占比为52%、33%、8%、7%。不过,随着薄膜电容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在新能源 汽车 和光伏领域的快速应用,薄膜电容在电容市场中的占比有所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薄膜电容的市场份额提升至8%,超过钽电容的市场份额。

        据悉,薄膜电容的性能优势体现在耐压高、ESR低、无极性、性能稳定、寿命长等方面。在新能源车领域,薄膜电容能够帮助新能源车提升电源系统中的驱动用逆变器的性能;在光伏领域,薄膜电容能吸收高脉冲电流,使得逆变器和变流器端的电压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在全球薄膜电容产业中,高端领域被松下、基美、和TDK等少数几家国际先进企业占据,国内的薄膜电容企业虽然企业多,但多聚集于中低端领域。不过,国内电容器厂家正在纷纷发力新能源车载市场和光伏领域,希望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目前,国内知名薄膜电容器厂家法拉电子,其薄膜电容器规模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最近几年,法拉电子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及要求,加大了对新型能源用薄膜电容器的研发力度,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了量产的速度。

        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对记者称,今年业务增长最快的电容来自新能源车,其次是光伏。在新能源车领域,目前的产能基本上能满足,公司的产能也一直在增加。明年针对新能源车领域的电容器,扩产的量会比较大,大概会增加50%以上。

        由于薄膜电容的应用领域持续扩大,部分铝电解电容企业也纷纷布局薄膜电容业务。

        譬如江海股份,该公司深耕铝电解电容的 历史 已达60年,是国内铝电解电容器的龙头企业,不过,江海股份正通过成立子公司新江海动力电子、收购薄膜电容生产企业江苏优普、与国际先进企业美基合资组建南通海美等方式,大力拓展薄膜电容业务。

        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对记者称,目前公司的薄膜电容器正在逐步释放产能,也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是公司未来的增长点。

        作为薄膜电容厂家的供应商,铜峰电子对下游的冷暖自有感受,基于对新能源 汽车 用电容器的看好,该公司也在发力新能源电容领域。

        今年6月,铜峰电子公告称,拟实施新能源 汽车 用电容器项目,形成年产24万只新能源 汽车 用电容器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宣布启动直流电网输电用电容器项目,形成年产8000台柔性直流输电用电容器和1.3万只特高压输电用阻尼电容器的生产能力。

        6个月后,铜峰电子的上述项目扩容,公司于今年12月公告称,拟与韩国成门电子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安徽峰成电子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成立后,上述新能源 汽车 用电容器项目将由合资公司承建,项目建设规模将由年产24万只,增加至年产100万只新能源 汽车 滤波用薄膜电容器。

        明年供需缺口料扩大

        “从未来电容薄膜行业的扩产来看,新增产能需要到2023年才能释放。但是,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较为明朗,根据我们的估算,单单用于新能源车的电容薄膜的需求,明年预计会有40%左右的增长,薄型电容膜的新增供应,肯定是赶不上新增需求。所以,未来2-3年内的供应会偏紧张。”西南证券研究员对记者称。

        据了解,由于新能源 汽车 一直面临着续航距离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存疑等问题,为了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 汽车 的信任度, 汽车 制造厂商对此核心系统进行了持续研发,而薄膜电容在新能源 汽车 上的作用,体现在电源系统中的驱动逆变器的性能提升。所以,薄膜电容正在取代传统的铝电解电容,在纯电动的新能源车市场正得到广泛应用。

        一辆新能源 汽车 需要多少个薄膜电容?江海股份相关人士对记者称,应用数量取决于车本身的配置。一般来说,两驱的 汽车 需要1个电容,四驱的 汽车 需要2个电容。

        今年第三季度,薄膜涨价是导致法拉电子净利润、毛利率环比下降的重要因素。法拉电子相关人士对记者称,目前,公司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的电容器,单个价格在200元左右。薄膜是电容器的主要原材料,占成本比重50%-60%,所有薄膜价格的涨跌对盈利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重量来说,新能源 汽车 对电容薄膜的需求量又是多少?西南证券研究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纯电动车,平均一辆车的用量是1-1.5公斤。100万辆新能源 汽车 对薄膜的理论需求量就是1000-1500吨”。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前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渗透率为13.9%。乘联会判断,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可突破20%。市场也普遍预计,明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的产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如果明年新能源 汽车 的销量按500万辆来算,对薄膜的理论需求量就是5000-7500吨。这个需求量,还不包括充电桩、光伏等领域对薄膜电容的使用。”西南证券研究员称,国内的电容薄膜企业,能够量产3微米以下车载电容膜的本来就不多,目前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关系。否则,也不会出现价格上涨。

        目前,电容薄膜企业正迎来高光时刻,但并非没有幸福的烦恼。电容薄膜的主要原料——聚丙烯粒子的供应,一直让国内电容薄膜企业很担忧。

湖北仙童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电力电源全面方案供应商 江生 13997866467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
 12V3KW逆变器 特种车 救护车 房车充电逆变一体机

在线留言